多家光伏企业折戟IPO 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概念的兴起,光伏产业曾备受资本市场与各地政府的宠爱,至今中国已涌现出100多个产业基地,产能占据全球半壁江山。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吉瓦,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
于是,大批光伏企业开始着手准备IPO,希望借政策利好的东风融资扩产。然而根据证监会最新披露的主板拟IPO企业名单显示,截至5月23日,仅有裕华光伏一家光伏企业冲关成功,而之前的苏州快可光伏、日地太阳能、天能科技、欧贝黎新能源等均被终止审查而未能入榜。而包括拟上市的福莱特、中来光伏及浚鑫科技等光伏企业,尚在落实反馈意见中。
光伏IPO为何在政策鼓励引导下依然难进资本市场的大门?
“两头在外”难保企业盈利
目前,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格局依旧未能有所改变。从近90%对外依存度戒不掉,到过于依赖国际消费市场出口,这样的“魔咒”始终笼罩着仍未能打破,并不得不面对量价齐跌的局面。
根据2012年4月19日浙江福斯特光伏发布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对于特定原材料供应商高度依赖,向EVA树脂的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分别高达82.10%、80.65%和73.74%,采购价步步高企。
另如主营太阳能电池片等产品的公元太阳能IPO去年11月28日上会被否,正是因为发审委认为,公元太阳能产品主要出口国补贴成下降趋势,加之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对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根据证监会反馈文件,公司2008年至2010年及2011年1月至6月外销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2.22%、99.11%、99.37%和99.53%,其中出口欧盟国家销售额占比分别为78.1%、83.92%、75.94%和74.85%。
而境外消费环境的恶化使得国内光伏企业的盈利能力出现较大的风险也是IPO难通过的主因。
2011年的欧债危机更是沉重地打击了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80%的欧洲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光伏产品占其总装机容量70%-80%的德国。2012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继3月19日做出对我光伏产业的“反补贴”初裁后,又做出“反倾销”初审裁决,对应诉的中国企业裁定31.14%-31.22%的倾销税率,未应诉的企业裁定249.46%的倾销税率。
由此可见,对外依存度过高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光伏产业的不景气。企业由此发生的资金周转难题自然急于寻求资本市场的援助。而担心光伏企业或成为房企第二,上市融资遭到监管层的“特别对待”也就在情理之中。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异质结电池市场研究报告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OFweek 2019(第十届)太阳能光伏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福禄克光伏电站解决方案系列产品试用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维科杯·OFweek2019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第21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免费观展门票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研讨会】 ITECH光伏及燃料电池的仿真与测试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