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光伏产业热词“PID效应” ?
OFweek太阳能光伏讯:PID现在是光伏界的流行词,很多人常常提起。然而,PID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避免呢?
一、什么是PID?
PID的英文全称是: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即电势诱导衰减。
2005年美国SunPower公司首次发现并提出PID效应,自此,光伏界同仁开始关注PID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随着光伏应用的大规模铺开,PID频繁进入大家的视线,我们对它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相对于研究文献中对PID复杂难懂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通俗的表述,使大家对PID的产生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二、PID效应的产生原因?
1)最早的原因解释
Sun Power公司于2005年最先发现PID效应时提出:
组件串联后可形成较高的系统电压(以美国为代表的600V,以欧洲为代表的1000V),组件长期在高电压工作,在盖板玻璃、封装材料、边框之间存在漏电流,大量电荷聚集在电池片表面,使得电池片表面的钝化效果恶化,导致填充因子(FF)、短路电流(Isc)、开路电压(Voc)降低,使组件性能低于设计标准。SunPower称此现象为表面极化效应,但此衰减是可逆的。
上述研究思路和结论被后来诸多研究者所引用,再详细解释一下。
下图为Sun Power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一:Sun Power电池剖面结构示意图
多个(例如现在常用的是22个)光伏组件串联之后,处于组串末端的光伏组件的工作电压会比较高(400V~900V之间),且组件边框一般都是接地的(电压为0V)。因此,高压组件的电池片和地面之间有可能会形成电流,此电流称为漏电流。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异质结电池市场研究报告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OFweek 2019(第十届)太阳能光伏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福禄克光伏电站解决方案系列产品试用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维科杯·OFweek2019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第21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免费观展门票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研讨会】 ITECH光伏及燃料电池的仿真与测试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