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名内卷式竞争,BC逆势扩产投资风险加剧
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金社平文章《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指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对产业健康发展的危害。这一评论文章在光伏行业引发强烈共鸣,也被多家光伏行业媒体的转载。近年来,光伏行业深陷同质化竞争泥潭,创新活力被抑制,阶段性供需失衡加剧,企业经营压力陡增。在此产业困局下,任何非理性的投资扩产行为都将成为加剧行业"内卷化"的催化剂。行业各环节年产能均超1100吉瓦,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而个别企业仍在逆势扩产,不免让人担心:在行业亟需破除“内卷式”竞争的关键时刻,这种押注式的产能扩张,是否会引发全行业跟风投资,造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
一、逆势扩产加剧行业内卷,高投入带不来高产出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光伏制造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已跌破60%,二三线企业纷纷减产止损,晶科、天合等一线厂商也放缓了扩产步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伏茅”仍在全力推进其BC技术路线,计划到2025年底将BC产能提升至50GW,无疑进一步加剧全行业内卷。
然而,“光伏茅”逆势扩产背后,还隐藏着明显的战略误判。2022年行业主流技术转向TOPCon时,“光伏茅”豪赌BC路线,2年间狂砸36GW产能,这一差异化战略本可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的有效路径。但“光伏茅”低估了TOPCon技术的进步速度——TBC暂时的领先包含了BC技术+非BC共性技术(边缘钝化、Poly Finger、0BB、多分片、叠焊等),而TOPCon同样能叠加这些技术,最终功率与TBC并无明显差异,且成本更低。这种技术路线的"刻舟求剑",使得其扩产决策为落后产能输血,陷入"越投入越亏损"的恶性循环。笔者根据公开信息大致估算一下其建设BC产能上的沉没投资:
● HPBC 1.0 投资约144亿元:截至2024年底,“光伏茅“共建设了36GW HPBC 1.0产能。参照《泰州乐叶年产4GW单晶电池项目》总投资额12.09亿元,得出HPBC 1.0电池环节投资强度3亿元/GW,加上组件环节投资强度1亿元/GW:36GW HPBC 1.0产能投资金额:(3+1)*36=144亿元。
●TBC改造耗资约30亿元:一代BC产能没有完全报废,其中部分改造成了18GW TBC产能,改造费用若是按照1亿元/GW估算,一代改二代总费用约为18亿元。另外平煤隆基投资12.3亿元,将原PERC产线改造成约5GW TBC产能,所以TBC改造产能总共投资18+12=30亿元。
●TBC新建27GW产能约108亿元:截至2025年底,“光伏茅”TBC新建产能约为27GW,参照《铜川年产12GW单晶电池项目》总投资额39.15亿元和《隆基绿能光伏(西咸新区)一期年产12.5GW高效BC电池项目》总投资额32.06亿元,得出TBC电池环节投资强度3亿元/GW,加上组件环节投资强度1亿元/GW,“光伏茅”27GW TBC产能投资金额:(3+1)*27=108亿元。如此我们可以估算出“光伏茅”两代BC产能的总投资:144+30+108=282亿元。
如今,随着各家高效TOPCon产品的推出及HBC技术的产业化,TBC的市场窗口期正迅速收窄,或将步HPBC 1.0的后尘:再次沦为过渡性产品。但两次产品战略失败造成的280+亿元沉没投资将陆续转为资产减值损失,使得“光伏茅”这两年本就严峻的盈利状况雪上加霜,自2023年四季度开始亏损,2024年更是巨亏86.18亿元。
二、资本“割肉”离场,百亿投资成泡影
今年6月6日,“光伏茅“一纸公告震动资本市场,公司第三大股东高瓴资本旗下HHLR管理有限公司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减持不超过378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不超过0.5%。此番减持后,高瓴资本持股比例或将降至5%以下,后续减持无需公告披露,为其彻底退出扫清障碍。
事实上高瓴早有减持意图。2023年3月20日高瓴将持有“光伏茅”的部分股份通过转融通业务借出,通过此举消无声息的减持了约0.87%的股份,将持股比例由原来的5.85%降至4.98%。高瓴这次违规减持事件很快遭证监会立案调查,最终被迫1月内购回此前减持的全部“光伏茅”股份,后续持股比例维持在5.5%。但这次"未遂"的减持已经暴露出高瓴对其的担忧。
为何哪怕违规也要跑路?2020年底高瓴以70元/股受让“光伏茅”发起人之一的2.26亿股股份,交易总对价158.41亿元。截至减持公告发布日,“光伏茅”股价跌至14.47元/股,高瓴所持股份仅剩60.19亿元,较初始投资缩水60%以上,五年时间浮亏接近百亿,堪称高瓴最惨投资之一。借用业内人士的一番话:一家专业的知名投资机构心态失衡,顶着违反减持规定的风险也要抛售股票,可见高瓴对这笔投资已经认定为彻底的失败。
高瓴创始人张磊在其所著《价值》一书中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在长期主义之路上,与伟大格局观者同行,做时间的朋友,然而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情形下,“光伏茅”仍投资超百亿建设很快被再次淘汰的产能,高瓴只能选择及时止损。
三、警惕BC 2400亿资产沉默风险,恐引发更深度内卷
“光伏茅”的扩产行为正在引发行业连锁反应。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其战略选择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在其持续加码BC的刺激下,已有不少家企业宣布跟进BC技术研发。
今年发布的《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光伏茅”自信预测2030年市场占有率达到62%。这需要多少的投资呢?结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最新预测,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保守预测881GW(对应电池环节有效产能约1050GW)来倒推,即需要约650GW产能。而截至2024年底,全球BC有效产能仅为50GW左右,距目标还差600GW。
假设600GW BC产能全部通过新建进入市场,按照4亿元/GW的单位投资强度——其中电池投资约3亿元/GW,组件投资约1亿元/GW,保守估算行业仍需投入2400亿元。在已经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再来一轮大规模的新增投资和扩产,必然与国家和行业破除“内卷式”竞争的共识背道而驰。
如今BC的技术路线内部升级路径日渐清晰,HBC被“光伏茅”寄予厚望,但近300亿元沉没成本和市场份额流失的代价是惨痛的。在行业亟需创新突破的关键时刻,这无疑给光伏行业敲响了警钟:企业需要创新求变,需要不断突破,但高质量发展不能依靠简单的规模扩张和技术路线赌注。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指出的,破除"内卷式"竞争要“政府有引导、行业有自律、企业有行动”。这不仅是单个企业的转型课题,更是整个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
7月30日预约参会>> OFweek 2025(第十六届)太阳能光伏产业大会
-
7.30-8.1预约参观>> 2025WAIE-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
7月31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工商业光储招商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维科杯·OFweek 第十一届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0Fweek 2025工商业光伏/储能行业榜单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