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新能源领域的Alpha投资机会?
“光储充一体化”的蓝海赛道,与香港新能源市场高成长红利,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像许多曾经的高成长行业一样,新能源发展到今天,似乎只剩行业Beta可讲。但与其他缺乏纵深拓展潜力行业不同的是,新能源的Alpha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渗透进某些细分赛道。
“光储充一体化”就是其中具有Alpha潜力的赛道之一。
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新能源,仅凭光伏、储能和充电的“单兵作战”模式,渐渐难以回应“双碳”目标达成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光储充一体化”应运而生,将引领新能源行业生长出新一条增长曲线。
不过,开创“光储充一体化”的先行者,却不是中国企业,而是特斯拉(TSLA.O)创始人马斯克。
2016年,特斯拉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屋顶光伏及发电系统公司SolarCity。按市值计算,彼时SolarCity是全美市值第二大光伏企业,也是全美最大的屋顶太阳能安装服务公司,知名项目包括eBay 总部到英特尔园区等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商业太阳能项目。
特斯拉收购前,SolarCity处于高负债且估值位于历史低点,可以说,马斯克抄到了底。将其业务重组为 Tesla Energy之后,特斯拉在可再生能源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跻身美国最佳太阳能公司之列。
新能源汽车和屋顶光伏发电,看似两个关联性不大的领域,产生了奇妙的协同效应。
基于SolarCity太阳能技术安装运行的电动充电桩,此后成为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充电网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特斯拉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能源闭环——光伏发电-PowerWall储能-电动汽车充用电,特斯拉真正成为了“光储充”一体化的可持续能源集团。
特斯拉Supercharger超级充电站,来源:TESLAGURU
2012年-2021年间,特斯拉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超过了特斯拉车辆和工厂总耗电量,这些清洁能源足以为每一座超级工厂和每一辆特斯拉车辆充电。2022年4月,特拉华州法院在一项文书中提及:“特斯拉的价值在收购后大幅增加。”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宣布收购SolarCity当日,到2021年11月创下股价最高点,特斯拉股价暴涨了30倍。
特斯拉股价走势图
目前,特斯拉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桩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相继于2021年7月落地拉萨和上海,并在2022年9月亮相北京服贸会。
无论是业务协同还是资本市场表现,一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都难以复制特斯拉这一神操作。但近期,一则新能源领域刚刚完成的跨境并购交易,与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6月12日,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能链智电(NAAS.US)收购中国香港最大的屋顶光伏总包商香港光电89.99%的股权,拉开了中国及海外“光储充一体化”发展的序幕。
01 打造亚洲SolarCity
香港光电与SolarCity很像。
虽然相比当年的SolarCity,香港光电还只是个“雏形”,也不具备太阳能电池板技术能力,但区域市场的行业地位、以及被验证过的商业模型及未来规划,都十分类似,未来有成长为亚洲SolarCity的潜力。
在香港地区非村屋的屋苑及工商业屋顶光伏领域,香港光电市场份额占比30%,排名第一,累计开发和建设有25MW分布式光伏项目。目前,仅在香港建设的光伏工程就超过了600个,涵盖诸多工商大厦楼顶光伏项目。其代表项目包括香港交易所、香港国际机场第三条跑道的候机大楼的光伏电站工程。
香港交易所数据中心(将军澳)项目,来源:香港光电官网
创始人兼董事长吴克耀是光伏行业“老兵”。他有超过18年光伏领域经验曾任广东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CEO,推动保威新能源开拓南非、欧洲、巴基斯坦等市场,使之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光伏跟踪器、光伏支架制造商和BIPV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香港光电创始人兼董事长吴克耀,来源:新城财经
值得一提的是,在屋顶光伏业务开发的过程中,香港光电积累了大量住宅社区社团资源。借助这些资源,香港光电开始拓展社区充电桩运营业务,目前已与香港6个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签订了框架合同,包括2145个停车位,预计到2026年实现签约30000个停车位。
开展充电桩运营业务,不仅需要充电桩等硬件设备的安装和定期维护,更需要专业的充电服务作为支撑,这显然不是香港光电的长项。而能链智电恰好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提供充电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的能链智电,截至2023年3月31日,已连接5.5万座充电站、57.5万把充电枪,服务国内80%充电运营商及主机厂,2023年一季度充电量占中国公用充电量21%。
据6月16日能链智电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公司净收入3620万元人民币(530万美元),同比增长150%。
能链智电预估2023财年净收入将在5亿元人民币(7300万美元)至6亿元人民币(8700万美元)之间,增长至5倍-6倍。
在能链智电保持自身高速增长所奠定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能链智电和香港光电此次“联姻”,更有望实现1+1>3的协同效应。
对于香港光电,在太阳能发电方面,可依托能链智电在充电服务领域的专业经验与资本支持,将业务模式从以难收款的EPC和BOT模式为主,转为现金流稳定、自主权更强的自持模式;享受到风口红利的同时,更有机会提升屋顶光伏业务的运营效率和收益。
在接入资源调度能力广泛的能链平台后,香港光电亦能有效规避当年SolarCity因盲目扩张导致的高负债周转困境。
社区充电桩方面,能链智电的充电设备制造和服务能力,使得香港光电能结合自身积累的社区资源,加速占领香港充电桩运营市场,实现向新能源综合服务商转型。
就在上个月,能链智电完成了由香港郑氏家族和中誉集团(00985. HK)等投资的、350万股的增发交易。这笔融资,或有可能用来支持香港光电加码社区充电桩布点。
而对于能链智电,进入香港市场分布式发电和充电桩运营两大领域,是业务“出海”的重要一步。站稳香港这一出海桥头堡之后,借助香港光电全球项目运营经验,加速拓展海外市场,能链智电未来向全球输出新能源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
立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辐射海外市场,能链智电的成长不在局限于中国,而是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讲述新能源领域的“中国新故事”。
从财务收益来看,根据媒体金融虎网预测,2023年-2026年,香港光电的光伏业务收入将从1.95亿港元增加到4.21亿港元;社区充电桩运营收入将从0.44亿港元增至5.87亿港元。
有消息称,香港光电在并购完成后,根据业务发展规划,收入将从2022年的2200万港元增长到2026年的10亿港元。
如以Wind的光伏指数和充电桩指数的PS(TTM)倍数1.81和2.48作为参考,计算得出香港光电2026年PEG估值为22.18亿港元,约合2.83亿美元。
那么,本次能链智电收购的香港光电89.99%股权估值约为2.55亿美元,和收购对价610万美元相比,足足扩大了40倍。目前能链智电美股市值约为13.71亿美元,在香港光电并表后,给能链智电估值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今年以来,能链智电在产业链资本动作明显加速,大概率和去年底一项高管任命有关。
2022年12月,能链智电任命前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吴雪庐为公司总裁兼 CFO(首席财务官),全面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资本运作等相关工作。
有消息称,促成能链智电这笔收购交易的关键人物,正是吴雪庐。
吴雪庐于2017年加入贝恩资本,此前就职于普华永道,具备一级市场投资、投后管理和企业融资的丰富经验。在贝恩资本工作期间,吴雪庐曾担任多个被投公司董事,并于2021年担任贝恩资本投资的瑞思教育CFO。
今年3月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欧洲分台《全球商业》(CGTN Europe《Global Business》)专访时,吴雪庐表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市场或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吴雪庐(右)接受CGTN采访,来源:新华网
并购香港光电这一项目,应当是吴雪庐在能链智电从充电基础设施入手的第一次创新实践。
近两年,能链智电更加注重国际市场拓展。因此笔者认为,能链智电挖来吴雪庐,看中的是其跨境项目并购与整合经验,从而为能链后续一系列资本运作做好铺垫。
更值得玩味的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郑氏家族继承人郑志刚投资后不出一个月,能链智电便迅速完成了这一交易。想必这与郑氏家族的介绍与支持也不无关系。
大胆猜测,有了资本的加持,加上管理层与投资人背后的国际化资本运营,能链智电还将继续加快外延式扩张步伐。以亚洲SolarCity为始,直至像特斯拉一样成为全球可持续能源集团。
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能链智电就开始在“储能+充电”结合领域多方位布局。
此次将香港光电纳入平台生态,预示能链智电开始补齐“光”这一充电上游发力点。而这正是能链智电正在推进的“光储充+虚拟电厂”一体化大棋的关键落子。
02 从“储充”结合到“光储充+虚拟电厂”一体化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已成为少数几个具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经济体之一。但下游的充电行业发展仍相对滞后,充电桩电价成本难控、与电网之间的容量协调困难等诸多痛点尚存。
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带来对快速充电的旺盛需求。在快充快速增长、建设运营商对提高充电桩利用率的双重需求驱动下,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部署直流快充桩。直流快充桩数量短期内激增,不可避免将对电网造成冲击性负荷,配电网的电容容量随之受到挑战。
充电桩与光伏、储能、以及车网互动的数字技术结合,将成为推动解决这一发展瓶颈的最优方案和关键突破口。
在光储充一体化模式下,储能系统可以利用峰谷电价差,将电动汽车能源终端和家用储能设施与电网之间,进行需求响应,提高充放电效率、优化电能量配置,从而缓解充电负荷对电网冲击、容量协调困难的同时,合理调节电价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成为未来充电站的重要建设方向。
Tesla合并SolarCity,将“光储充一体化”这个细分赛道的发展机遇首次呈现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面前。
而今,来自产业链上下游的龙头玩家,开始从不同环节切入该领域。
2020年,世界500强、全球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ABB推出了集光、储、充为一体的智慧微电网解决方案。去年,动力电池老大宁德时代(300750.SZ)与国内领先的光伏逆变器、储能设备及充电桩制造商科士达(002518.SZ)“强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和生产“光储充检一体化”相关产品。今年,光伏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300274.SZ)也推出了“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新能源龙头企业纷纷加码、强强联合,证实该赛道确有诱人吸引力。
为将这一吸引力加以量化,笔者尝试测算香港光电自持的一体化充电站收益作为示例。
按照经验数据,充电设备平均每1KW的造价成本在1万港元,假设设备每年可有效运行1300小时,根据目前本地价格,每度电上网收入为3港元/Kwh,在分成30%给业主之后,收益约为2.1港元/度电。
由此计算,则该项目总体的EBITDA%在80%水平,每1KW的充电设备可产生每年2180港元左右的收益。投资回收期约为5年,IRR在16%-19%之间,远高于目前市场目前的普通充电站5%-7%的收益率。
再回到充电桩痛点。电价成本难控背后是电力供需不平衡,而虚拟电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
今年6月,能链智电发布了虚拟电厂产品,补上了“光储充+虚拟电厂”一体化模式的最后一环。
能链智电的虚拟电厂,以充电场站为核心场景,将分散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储能设施、分布式光伏等负荷资源,通过云端进行高效聚合,并借助光储充柔性管理、智能调度、能量控制等方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响应电网调度需求,帮助充电场站降低用能成本、平滑用户用电成本。
能链智电建设虚拟电厂背后的工具,则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能源资产管理能力。香港光电在建筑领域的能源资产管理,可以看作是其中一个微缩版本,为能链智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行业实践。
03 在香港,寻找蓝海
和中国内地市场相比,香港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和新能源充电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实际需求,香港的“光储充”市场渗透率低,有望在未来几年出现“更加爆炸性”的增长。
先看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为了吸引民间投资推动当地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香港政府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2021年10月,香港政府公布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其中核心亮点就是落实“上网电价”政策,支持民间积极投资于光伏发电等项目,鼓励善用其各自空间以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的上网电价可以持续享受到2033年。
香港土地面积较小,人口密度大,发电环节占了碳排放量的66%,不适合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但香港楼宇林立,屋苑及工商业屋顶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香港的分布式光伏的平均并网价格高达3港元/度电,远远高于内地的0.4元-0.5元/度电的水平,投资屋顶光伏项目相当有前景。同时,上游硅料价格持续下行,分布式光伏组件和支架等零部件价格不断降低,也将提高下游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香港机电工程署报告数据显示,预计从2022年到2026年,香港工商业屋顶光伏市场空间将从525MW增长至875MW,CAGR为10.7%。以1KW投建成本1万港元计算,EPC市场规模将达87.5亿港元,每年电费收入规模34亿元港元左右。
香港屋顶光伏,来源:香港光电官网
再看新能源汽车及其充电行业。
2021年香港政府正式颁布《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意图通过乘用车2035年“禁燃”、营运车辆(公交)电动化试点推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池回收利用等措施,加速香港车辆零排放进程,配合政府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据悉,香港计划在2035年之前停止登记非电动私家车的新登记。
香港燃油车使用成本极高,油价高达20港元/升,且维护成本也高得令人咋舌。加上经济增速放缓,最近几年整个香港燃油车市场规模持续萎缩。
所以,能大幅节省使用成本的电动汽车,在香港越来越受欢迎。
根据香港运输署最新公布数据,今年一季度,香港新登记私家车数量为10099辆,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4.23%,其中电动汽车占比高达63.22%,相比去年同期渗透率46.19%显著提升。
但与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销量不相匹配的是,香港的充电桩数量、特别是公共充电桩增长速度甚是缓慢。
根据香港环境保护署数据,截至2023年4月底,香港整体电动汽车数量为55654辆,而公共充电桩仅有5775个,车桩比高达9.6:1。
相比之下,中国内地的公共车桩比为6.4:1,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车桩比平均值更是低至2.28:1。可见,香港存在巨大的电动汽车充电供需缺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香港政府发布的《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香港计划在2025年前推动私人住宅和商业建筑在至少15万个停车位内配备充电设施。
此外,香港环境保护署在2020年10月推出了20亿港元“EV 屋苑充电易资助计划”(简称“EHSS”),旨在协助私人住宅楼宇停车场安装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计划涵盖6万个停车位。接受市民申请后,因反响热烈,EHSS进一步增加至35亿港元。
香港推出35亿港元“EV屋苑充电易资助计划”,来源:香港环境保护署
可见,无论从政策支持,还是实质性需求分析,巨大的需求缺口,将为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带来难得的市场机遇。
而香港车位资源价格高,十分稀缺,如通过配置充电设备储备大量车位资源,也是后续扩展充电运营增值服务的好机会。
香港社区充电站,来源:香港01
高天花板、低渗透率的市场,吸引了岛内诸多玩家参与其中。
不过,目前几个主要玩家规模都不大。考虑到资金实力、车位资源等壁垒,“光储充一体化”又将进一步抬高的技术门槛等,笔者甚至认为,香港市场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充电桩玩家。
行业占有率第一的基石科技(8391.HK),主要专注于EHSS计划。根据研究机构AceCamp的报告,基石科技已获EHSS计划下三个项目,预期项目金额占EHSS总金额的30%以上。基石科技营收将有一半以上来自EHSS。
其实,业务高度依赖EHSS有一定风险。截至2022年1月末,EHSS已接收560份申请,涵盖约11万个停车位,接近原定6万个停车位目标的两倍,所涉及的资助金额亦已达EHSS计划上限,政府预算即将消耗殆尽。
也就是说,除了已获得的EHSS项目,未来基石科技料难以通过EHSS获得更多增量收入。
事实上,EHSS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香港充电桩匮乏的问题,核心充电需求仍需市场化方式满足。
但如不依赖EHSS的市场拓展,前期需要建设者投入大量资金。截至2022年末,基石科技账面货币资金仅有940万港元,总市值也仅有5.6亿港元。这一资金和市值体量,很难支持大规模充电设施投资。
除了基石科技外,短期内其他玩家更难成气候——Smart Charge仅维持当前站点和资产进行运营;香港电动淡出香港、转向内地市场;Halo Energy则选择与壳牌合作,专注商业站点与快充。
巨量资金投入带来的行业壁垒之外,锁定丰富、大量的车位资源也会对充电桩玩家筑牢“护城河”起到重要作用。
香港小区物业十分强势,对社区充电设施进场,普遍采取签订7年-10年长期物业合作协议。考虑到香港市场车位资源非常紧缺,谁能先卡位优质且庞大的车位资源,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市场先机。
总体来看,香港新能源充电市场还处于跑马圈地的“蓝海”阶段,有很大市场空间留给有实力的玩家。
原文标题 : 如何寻找新能源领域的Alpha投资机会?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5立即下载>> PV Inverter太阳能逆变器主要部件应用指南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OFweek 2025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大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