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赚钱的硅料也迎洗牌:谁能“剩”者为王?
硅料价格加速下滑,而市场仍有企业签下大单,刷新硅料供货量纪录。近日,协鑫科技仅以一份简短的自愿性公告,十分低调地宣布:协鑫科技和隆基绿能签署颗粒硅买卖合同,2024年至2026年,协鑫科技向隆基绿能累计供货42.5万吨颗粒硅硅料。
也许这笔大单的含金量不那么理想。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4月3日公布的硅料市场价格: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为5.5万元/吨。4月10日,硅业分会再度放出一则最新消息——N型颗粒硅已逼近5万元/吨,各种硅料环比跌幅在3.3%-19.9%,最低价已经跌破5万元/吨。
上一个创下供货量纪录的硅料大单,是在2022年9月由通威股份和晶科能源签下。当时通威股份发布公告宣布,与晶科能源签订38.28万吨的硅料采购大单(供货时间为2022年至2026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硅料市场价格高达30万/吨。该订单总金额预估高达千亿以上。
从30万/吨到5万元/吨,硅料价格在两年间显著下降。这也反映在硅料四巨头的2023年归母净利润上: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通威股份分别同比下滑84.34%;69.86%;67.56%;24.98%。
01
虽跌仍赚钱
曾经暴利的硅料,一度让硅料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据证券之星数据,2019年-2022年国内的硅料出厂均价涨幅一度超过300%,这直接反映到财务数据上。例如大全能源2022年盈利同比大增超2倍。
▲四家头部企业中,大全能源2022年盈利水平增速突出
不过,一段时间过去,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硅料价格日渐回归理性。在当前硅料价格连续下跌的背景下,企业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压缩硅料成本,依旧维持着一定的盈利空间,不少硅料企业利润率在20%以上、净利率在10%以上,均比电池及组件出货龙企业头们10%左右的毛利率、低于10%的净利率高。
▲2023年大全能源净利率仍很高,为35.29%
例如通威自主研发的“永祥法”已更迭至第八代,生产成本已降至4万元/吨以内;大全能源年报显示,目前硅料单位现金成本为4.3万元/吨,公司将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新产品,如N型产品和半导体级硅料等;协鑫则表示低成本是颗粒硅较传统多晶硅的重要优势,颗粒硅项目生产成本约3.6万元/吨。
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一线硅料企业(6家光伏多晶硅厂商,国内市占率合计超70%)中,唯一专业从事多晶硅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大全能源的毛利率一直最高。多晶硅在大全能源的总营收中占比高达99%,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2023年前三季度、2023年全年的毛利率分别高达56.86%,45.88%,40.35%,一直远高于同行。这也体现出硅料的毛利仍很高。
▲数据来源:WIND
02
过剩压顶,洗牌在即
光伏产能过剩的风终于吹到了硅料。多家机构预计,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同比增长29%,若是国内多晶硅需求同比增长一致,市场需求至多在180万吨左右。
而仅是中国的5家头部硅料企业,在不叠加海外存量和新建产能情况下,满产产能合计或将超180万吨。
协鑫科技截至2023年底多晶硅名义产能为42万吨,有效产能为34万吨(全部为颗粒硅),公司还表示,至2024年底颗粒硅产能将提升至50万吨。
大全能源预计2024年全年生产量将达到约28万吨至30万吨,2024年公司多晶硅产能预计进一步释放。
新特能源2023年底公司产能已达30万吨,此前预计在2024年将达到40万吨。
通威股份2022年中报时,公司的产能已达到了42万吨,尚未公布2024年产能。
近日中部合盛硅业总经理程渝峰称,当下合盛硅业的多晶硅产能为40万吨。
据硅业分会预测:2024年硅料市场将依旧延续供大于求的局面。自2021年硅料价格开始上涨之后,不少光伏企业将触手延伸到硅料,这也让硅料市场环境也比较卷,而如今,面对产能过剩,行业成本控制日渐严格、一线厂商毛利率都在直线下滑的市场环境,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或难经历洗牌。
按照各大厂商在2023半年报中披露,当时多晶硅生产成本就已经控制到4万元/吨、5万元/吨以下水平。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也表示:“2024年多晶硅的价格将逼近优秀企业的成本线。”
此外,硅料价格在昔日腾飞之时,下游硅片成本也是直线上涨,然而当时硅片大厂却能逆势降价,例如近两年TCL中环和隆基绿能屡次双双宣布降价。这背后,是他们提前签订长单、提前锁定了低价产能。再例如通威股份等手握硅料的一体化大型企业,生产硅片的原料成本压力也较小。
这些对于规模较小的硅料企业而言,长单占用大部分产能之余,留给零单的产能本来就少,在产能过剩之下,小企业若想寻求出货机会,只能压低价格。面临只会越来越激烈的内卷,小企业首先将被洗牌出局。
03
谁能“剩”者为王?
在洗牌过程中,有多元化布局的硅料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可能会杀出一条血路,成功穿越周期。
首先是如弘元绿能、润阳股份等布局了硅片、电池的一体化企业,可以直接消化自己的硅料,或高测股份等代切硅片。类比一线厂商通威股份,也在大刀阔斧进行一体化建设,通威股份从2022年下半年起快速推动组件业务规模化布局,在2023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就已披露,前三季度,其组件出货量达到18GW,增幅明显。对于通威股份而言,组件可拉动上游产量消耗有,组件业务相当于一个业绩稳定器。
其次,有行业背景的企业应对过剩局面更从容,如合盛硅业、宝丰,老本行是化工行业,处于多晶硅上游,可制造制作硅化工的有机硅、半导体碳化硅、硅合金等多元化产品,应用场景更丰富,且公司资金实力雄厚,或许过剩压力较小;再如内蒙古东立,原本是房地产企业,跨界做多晶硅,专注于内蒙古当地的光伏一体化,可能在洗牌中成功幸存。
此外,也有企业选择顶着过剩压力逆流而上,例如青海丽豪,联合英发控股合作,在包头建设570亿的晶硅全产业链大项目:丽豪负责20万吨硅料,25万吨工业硅,总投资250亿;英发负责40GW拉棒、20GW切片、20GW电池,总投资320亿。出身通威的段雍团队,也许是学到了一定要在周期底部扩产这一秘诀。
面临过剩,优质产能是做到“剩”者为王的关键。中国光伏产业历经数十年长足发展,目前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根植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工业体系和丰富力资源,更离不开企业对研发创新的巨大投入以及企业家们不懈奋斗精神。当前,光伏面临全产业链过剩局面,所谓“产能过剩”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不平衡往往是常态。近年来,东南亚、印度、中东、中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光伏电站装机正出现爆发性增长。中国光伏产业可以抓住出海拓商机的新机遇点,向外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产能过剩在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都可能发生,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要依靠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进行调节。正如通威股份刘汉元日前表示:“在市场条件下,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
原文标题 : 仍赚钱的硅料也迎洗牌:谁能“剩”者为王?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OFweek 2025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大会
推荐专题
-
6 光伏冬天里的春天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