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损失的罪魁祸首——木桶效应
为了清楚解释这个问题,先得从光伏逆变器的内部构造说起。所有类型的光伏逆变器的功率回路由组件或组串、输入开关、EMI滤波、逆变电路、交流滤波、及输出开关构成,而信号回路由交直流采样、驱动电路、LCD显示、及控制构成,如图9所示。
图9 光伏逆变器的内部构造
除了实现直流-交流功率变换和并网控制外,逆变器的关键功能之一是MPPT跟踪,其目的是通过组串电压扰动找到组串的最大功率点。具体控制策略主要使用爬山法、导纳法、神经网络等,当前产品化主要使用爬山法。这些MPPT算法可以寻找到光伏组串的最大功率点,但是无法找到每个组件的最大功率点,下面以图10中两个组件串联为例说明。
a 组件MPP一致 b 组件MPP不一致
图10 两个组件串联构成的一个组串
这个组串由两个组件串联构成,两个组件分别为I、II,使用第1节的组件等效模型和数学函数关系式,两个组件MPP一致时,组串电压分别与组串功率、电流的函数曲线只有一个转折点,也就是最大功率点;但第I个组件由于种种原因MPP发生变化,而第II个组件仍然可实现MPP时,组串MPP点出现了双峰,如图11所示的A、B点。山峰太多平时看起来很壮观、很漂亮,但是一旦出现在组串上,逆变器的MPPT算法就会搞晕,既可能呆在A点、也可能留恋B点。A点的电压低而功率大,实质上是组件I的旁路二极管导通了,不然组件I将承受反向电压而发生热斑效应而挂掉,这样损失了组件I的输出功率,因为其或多或少还是有输出功率的。而B点的电压高而功率小,实质上是组串电流等于组件I电流,而组件I电流远小于组件II,这样损失了组件II的部分功率。
图11 两个组件串联构成的组串电气特性
光伏逆变器的常规MPPT算法是从组串的开路电压开始跟踪组串最大功率,因此最有可能的是可以找到B点。近年来国外有些老牌厂商也提出了MPPT的多峰算法,有可能可以找到A点,但是这种多峰算法实际中很少使用。为什么呢?只因为MPPT速度太慢,很可能由于使用这个算法而导致更多的光伏能量损失。
光伏组件MPP变小的直接原因是遮挡,也就是组件的光照强度下降。图12所示为单个电池片遮挡对组件功率影响的实验数据,如果单个电池片的遮挡面积为25%,组件功率损失为8.3%;如果电池片遮挡面积达到93.5%,组件功率损失为87.3%。这个木桶效应的影响非常大,因为组件内部存在60、或72个电池片,结果显示某个电池片被遮挡,光伏组件基本已经没有功率输出,而这个电池遮挡面积仅占整个组件的1.55%!
图12 单个电池片遮挡对组件功率的影响
图13所示为单个组件遮挡对组串功率影响的实验数据,如果单个组件的遮挡面积为25%,组串功率损失为12.21%。这个木桶效应的影响非常大,因为这个组串由20个组件串联构成,而这个组件遮挡面积仅占整个组串的1%!
图13 单个组件遮挡对组串功率的影响
木桶效应是光伏电池串联必须导致的结果,但是从经济性考虑,组件串联提高直流电压后才可降低电缆、逆变器等造价。
当然创新是无止境的,国外也有厂商把晶硅组件采用了类似碲化镉薄膜组件技术,把组件内部的电池片做成矩阵式结构,如图14所示。但是这种电池片矩阵式结构虽然消除了电池片级的木桶效应,但是并没有改变组件串联构成组串的悲催现实,这样光伏组串仍然存在木桶效应而导致组件失配的能量损失。除非把组件串联改成并联结构,这样直流母线电压将会很低,可以完全消除传统光伏系统的木桶效应问题,但会导致电缆、逆变器的损耗增大、造价增加。在这里呼吁一下愿意制造这种矩阵式电池片的组件厂,茂硕电气配合研发低压逆变器,我们在深圳等您。
另外,SNEC2017上看到有的组件厂推出了半片技术,有的也推出了每个电池片反向并联旁路二极管技术,半片技术、更多旁路二极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木桶效应,只是要评估价格的增加幅度。
图14 矩阵式电池片结构的组件并联系统
5、导致木桶效应的根本原因
导致木桶效应的根本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因为组件本身原因;另一个是使用组件的外部环境。
一般人比较关注光伏组件的衰减和老化及制造过程的离散性,比如很多组件厂承诺头两年衰减不超过2%,10年内不超过10%,25年不超过20%。但是据统计,头两年衰减在2%以内的光伏组件基本很少。
另外,标称功率偏差也是光伏组件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3%以内是可以接受的,当然大厂做得更好也更有担当,只有正偏差而没负偏差。这个参数也说明,虽然组件的标称参数相同,但实际上输出功率曲线却有差异。但是更重要的是,每个电池片、组件的衰减速度、老化程度及功率偏差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这样的电池片串联构成组件、这样的组件串联构成组串必然存在木桶效应。比如,60个电池片串联时,其中某个电池片提前老化了,那么就会造成整个组件的功率失配损失;20个组件串联时,其中某个组件功率是负偏差,虽然其他组件功率都是正偏差,这样也会造成整个组串的功率失配损失。
与组件本身原因相比较,使用组件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并且更容易导致木桶效应,而光伏电池串联系统容易发生木桶效应,其直接原因是组件内部每个电池片、或组串内部每个组件的光照不均匀导致的输出功率不相同。如图15所示,存在太多的外部环境容易使电池片、或组件之间的光照不均匀,比如屋顶发电的女儿墙对电池片、组件的部分遮挡;地面电站前后排组串的阴影;光伏组件表面的灰尘、积雪、脏污不一致;地面电站组件旁边的杂草;光伏组件的倾角不一致;组件老化不均匀;同一处光伏电站所使用的组件温度还有可能不一样;当然天上的朵朵白云也导致组件光照不一致。
图15 导致木桶效应的外部环境
因此,导致木桶效应的部分原因是可以解决的,比如阴影、杂草遮挡等,甚至现在组件出厂时还可以分级筛选,把性能相近的组件归到同一组串,但是这种措施没考虑到几年后组件的不均匀老化问题。但是,更多导致木桶效应的原因却难以解决,比如人们还控制不了云彩,也不可能让灰尘和积雪完全一致,更关键的是无法达到相同的组件衰减率。
6、总结
为什么一再旗帜鲜明地不看好当前1500Vdc光伏系统呢,原因是没改变组件内部的电池片串联结构,主要是1500Vdc组串中组件串联的数量更多了,进一步提高了木桶效应出现的机率,并且组串MPP点出现山峰更多,从而木桶效应变得更加严重。
汇总全文内容,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以下几句话:
(1)光伏组件由多个电池片串联构成,组件内部存在木桶效应;
(2)光伏组串由多个组件串联构成,组串内部存在木桶效应;
(3)造成光伏木桶效的根因部分容易处理,而更多的外部因素无法解决;
(4)矩阵化电池片的组件并联技术可消除木桶效应,但需评估效率和成本;
(5)电池半片、更多旁路二极管可减轻木桶效应,但需评估成本和工艺;
木桶效应所导致的组件失配会造成发电收益降低,并且降低的幅度高达18~24%。本来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够低了,就这么低的直流电力还不能实现全部的并网发电,即使逆变器转换效率高达98、99%也是枉然。
从根本上说,木桶效应的本质是低的组件利用率,而组件利用率既不是组件厂的技术范畴,传统逆变器公司也是无能为力,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区。为了提高组件利用率、消除木桶效率,优化器、微逆是其中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且这个是咱们电力电子人可以做的事情,也是本系列后续重点讨论的内容。
作者:胡炎申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OFweek 2025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电力运营直播】主动预测维护如何提高电力运营稳定性?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报名参会】2024碳中和创新论坛
推荐专题
-
10 光伏距离新周期还有多远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