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史上的这一次“偶然”,如何改变了整个行业走向?
记得多年以前,有这样一首小诗: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这大约就是光伏的“血色”浪漫了。光伏的盛夏、光伏的青春,已经不再——尽管光伏企业们2024年的业绩预告还没有发完。光伏非但已青春不再,看上去甚至就像一个病人。光伏病了。确切地说,当下的光伏,就像一个天天运动的强人,被一场意外的大病击倒,忽然就失去了活力,如今只能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这个行业简直太能亏了!在闻讯(看到业绩预告 )赶来的投资者们好奇、困惑、关切甚或怜悯的注视中、议论里,光伏人的自尊心很受伤,就像被王胡揪着辫子的阿Q,既惭愧,又自怨自艾。那个勤恳而质朴、敢拼又敢赢的光伏,的确病了——绝大部分企业,都创下史无前例的亏损。光伏的病,其实并不都是光伏企业自身造成的。光伏之病,离不开地方政府产业招商的无序,离不开资本逐利扩张的无序,甚至还有行业各方监管的无序,可能还叠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单一、以及宏观大环境的不利影响。现在看,生病的恐怕也不仅是光伏。在理想模态逻辑下,危机似乎总可以避免,然而现实往往更为复杂。过去一两年来,虽然有企业家、也包括赶碳号在内为产能过剩风险大声疾呼,虽然有很多明显的征兆,但我们还是毫无意外地病倒了。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具有必然性。我们都知道,如果不设法阻止,某件坏事就一定会发生——但即使意识到,其实也未必能避免,莫说光伏了,经济危机甚或战争皆如此。那么,我们今后就能做得更好一些吗?所以,在今天我们其实有必要重点讨论一下光伏这个行业的生态。我们的生态,其实也出了问题,我们的生态,以前曾经很健康。
如果说行业生态是水,企业就是鱼。水质变差了,无论是巨鲸还是小鱼小虾,受到的影响都一样。同样,如果光伏的“水质”不改变,当下的悲剧还会循环往复地上演,夏日短促,严冬漫长。
01光伏生态,是如何一步步变坏的
我们试图从光伏短短20多年的历史中寻找关于行业生态变迁的答案。在过去,光伏主材产业链四大环节各自都有专业分工,企业间的合作共赢是常态,也是共识。但自从光伏行业出现垂直一体化这种模式以后,每家企业都希望”吃干榨净“,都要赚尽每一个环节的最后一个铜板。或者换一种说得过去的说法,都要确保自身的供应链安全,避免被上、下游”卡脖子“。于是,整个光伏行业的生态,就无可避免地变坏了。新旧市场主体各自为战、各自的盲目扩产有多猛,今天的各自亏损就有多大。这真有点像当今世界,被挑战到的对岸带头逆全球化,然后就会有人跟进,然后就是小院高墙,甚至以邻为壑。这,其实正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的、悲剧的必然性。
虽如此,在光伏旧日的好时光,我们仍然有一些不错的做法,值得思考和总结,这或许对光伏的未来有所启示与借鉴。光伏企业们第一次为了一件共同的事、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到一起,而且还是有体系、有组织、有协同,甚至在过程中还要牺牲不少个人利益的案例,当属诞生于5年前的210联盟。这似乎是光伏历史上的第一个生态圈。截至2024年底,210组件累计出货量约380GW,到2025年底预计将达到600-700GW的样子。
记得在当时,210联盟刚一诞生,市场中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了182联盟。行业发展到后来,异质结企业围绕HJT电池技术路线,建立起异质结的生态;围绕BC技术路线,BC企业也正在建设BC的生态。
在当下光伏的生死关头,就在几个月前,头部企业们自发式地积极开展自律、自救,签署光伏行业自律公约,通过限产、限价这种非常规手段,为中国光伏“止血”、为内卷式的恶性竞争踩下刹车。这其实也是一种行业自律的生态。
02一次偶然,如何改变了整个行业的走向
我们站在现在回顾梳理当时的210生态,除了还说得过去的出货量以外,究竟给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呢?这难道仅仅是一个硅片尺寸的变化吗,只是比原来大了一点?事实上,这一点变化,改变了光伏行业的走向。
熟悉光伏行业的人都知道,在210诞生之时,市场中的主流产品其实还不是182,而是166。182标准,实际上是在210提出之后才提出来的。据说,通威股份的首席技术官邢国强,当时他还在阿特斯——这个182尺寸的提出,多少与邢博有关。
所以,在当时166这个硅片尺寸,几乎决定了光伏行业所有环节的适配标准:拉晶、切片、电池、组件,也包括光伏玻璃、边框,甚至还包括海运集装箱的装载方式,等等。
今天,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没有n型电池的技术革命,如果我们仍停留在PERC时代,如果没有210和182的推出,光伏行业大概率仍会沿着166的惯性继续往前发展——单晶炉膛能够拉出硅棒的最大尺寸,极限就是170了。对于当时的PERC设备来说,166这个尺寸刚好合适。
实际上,如果企业只要能够持续地赚钱,是没有动力承受经济上的损失、主动自我淘汰正在使用中的设备和工艺的。更何况,硅片尺寸一变,下游各环节都得变,这事想要张罗成,也并不容易。
2023年底,166这个尺寸已经”寿终正寝“。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继续166,有什么不好呢?
毕竟,在很多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并不需要太快,企业的日子也能过得挺舒服。比如,在新能源车出现以前,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已经很成熟,迭代速度很慢。车企即使研发出一项新技术,如果产线改造成本巨大、又没有节能减碳的压力逼迫,是断不会主动投向市场的,哪怕把这项技术雪藏起来。因为,”不用自宫,也能成功“,只要不妨碍欧美日韩的车企们赚钱就行。
但是,在中国,我们的光伏行业甚至很多依靠科创研发驱动的行业,却并非如此。光伏企业的创始人,多为理工男,绝对的高知,他们都是“第一性原理”的拥趸。理工男的的想法一向单纯——他们一旦发现可以降本增效的好技术,总会不遗余力地产业化,会为此全力以赴。从根本上说,这当然是好事。这也是赶碳号敬佩朱共山、陈刚、徐晓华等等这些人的原因,他们都是那种为了创新全力以赴的人。
当然,这样做也客观上导致光伏的技术迭代速度实在过快。多年下来,光伏行业每一轮周期,似乎都是由技术驱动的:从薄膜到晶硅,从多晶到单晶,从p型到n型……光伏企业的路径依赖,就是技术创新。赶碳号以前经历过投资、地产、金融多个行业,但最热爱的还是光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行业相对干净,只靠技术说话。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210没有182,光伏行业很可能会走上一条全然不同的路,也许到现在仍被封印在166。
03一个尺寸标准,值580亿?
光伏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要精细化,必须要量化,标准必须要精确。这些都是后话。如果我们量化一下210给行业带来的价值,大概是多少呢?
210的推动者、天合光能的技术专家,根据度电成本这个唯一的金标准,统计下来,210相较166和182来说,所创造出的新增直接经济价值,是580个亿!
就大尺寸所创造的通量价值来说,硅片尺寸变大了,但企业的生产节拍保持不变,在不增加设备和人力消耗的情况下,提升了现有设备的产能,进而使得硅片、电池、组件环节所需要摊销的人力、折旧、 三项费用等成本相应的降低:
在硅片环节,210比166单瓦成本低27%,比182单瓦成本低14%;
在电池组件环节,210比166低0.08元/瓦,182对比166低0.049元/瓦,210相比182具备更强的降本能力。从2020年到2024年底这五年间,210与166相比,成本降低0.164元-0.266元/W;相比182,成本降低了0.05元-0.103元/W 。
大尺寸除了带来通量价值以外,还有饺皮效应。这主要体现在组件封装环节,210尺寸增加了“长和宽”两个维度的变化,而部分辅材仅需要增加“长或宽”一个维度(焊带汇流条等),或需要同时增加“长和宽“,但也因拼缝数量变少、无效面积比例降低(边框、玻璃/背板、胶膜等),因此实际用量的增加,远远小于组件功率的增加,单瓦成本相应降低。
至于块数相关成本方面的降本更容易理解,主要发生在组件安装环节。当年,每安装一块166组件,大概需要20块钱,安装一块210组件也不过需要21块钱。但是,210组件的功率比166组件功率要高出40-50%。这样一来,相当于210的安装和BOS成本下降了。
另外,在物流上,210标准下,单位集装箱可以装更多货,相较166而言,海运成本被压缩到了极致。类似的算账逻辑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穷尽了。
据亲历者回忆,当时天合光能、中环以及众多企业成立210联盟,初衷其实倒不是为了打压竞争对手,而是为了推广这种新标准、新技术,推动行业降本增效,降低度电成本。210生态圈,一直是向所有企业开放的,在技术上是没有任何保留的。举个例子,有企业即使学习了装载集装箱的方法,但在实操中还是搞不来,装不进去。天合光能邀请所有企业到现场,让天合的装卸工人直接在现场演示,手把手地教。
在210、182标准的论战中,最近两三年,几乎所有头部企业都推出了各自不同尺寸的矩形硅片。当然我们也知道,并非210R这个标准不好,而是各家企业要在拯救自家拉晶、切片产能设备与功率效率之间取得平衡。如果直接上210R,就意味着所有不符标准的单晶炉会被直接淘汰。只能说,这是一个持续改造的过程。现在,市场中对于210的各种非议,早已经荡然无存。
虽然是一项好东西,但210之路实际上走得并不平坦,五年来遭受了各种质疑、挑战甚至中伤。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弹指五年间,在生态圈所有企业的共同努力下,210持续破冰,涓涓细流,终成澎湃之势。
在最初,仅有天合光能一家公司进行210R尺寸电池出货,市场占比不过2%。根据集邦咨询统计,到了2024年底,210R、210的组件市场占比,已经超过80%。
目前,行业TOP10的组件企业中,有九家企业积极投身于210(含210R)组件的战略布局,且其中多数企业已成功跨越技术与生产的壁垒,实现了该系列组件的规模化量产。
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通威股份、正泰新能、东方日升、阿特斯等行业领军企业,均已实现210/210R组件的量产和交付,进一步巩固了210系列组件在市场中的地位。
截至2024年12月,光伏行业210组件的累计出货量已接近380GW,210产业生态的倡导者天合光能,也成为受益者,实现210组件累计出货突破170GW。
图:2022-2029年不同尺寸组件市占比趋势(设备兼容),Unit:%;来自集邦咨询
这场持续多年的尺寸之争,或将从此真正落幕!
04光伏,需要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210、182、166,本身就是硅片尺寸的大小,无非就是不同的三个标准而已。但182、210之间长达近五年的论战,其实折射了整个光伏行业的生态变化。
一个看似简单的尺寸标准之争,如果所有参与各方都能用科学的方法来统计、计算、计量,其实不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然而,这场讨论却延续了这么多年。这充分说明,光伏行业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是不清晰的、模糊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硅片的尺寸。
科学范畴的事情,基本都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哲学却很难有明确的标准。光伏,正是一个依靠科学、科技推动的行业。但这个行业的标准,多年以来却似乎一直缺乏严谨的科学精神!这其实是赶碳号如鲠在喉的一句话。
光伏的计量标准其实并不难,说到头无非就是组件的功率,就是平准度电成本。但并不难的一件事,却因为裹挟了不同企业、不同机构的利益,有时变得很复杂,无法做到真正的可量化、可跟踪、可评价。
就以电池片的转化效率为例,各家企业公布出来的,就有实验室效率、测试效率、量产效率、冠军片效率,还有封装入库效率,各种名词五花八门。把电池片效率这事整明白难吗?这个复杂吗?真正复杂的,或许是制造出这些名词的企业和检测机构,大家只不过各取所需而已。
无意影射哪家机构,但赶碳号个人认为,光伏行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并不是每一家都能做到严谨、客观、科学、公正的。有企业家感慨,这些机构的度量衡系统甚至都是不一样的。用不同的尺子量出来的结果,自然不一样。
光伏行业的第三方检测与认证,其实已经成了一门不错的生意——毛利至少要比光伏企业高出很多吧?这给行业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有的机构提供的检测结果,经常让人大跌眼镜。当认证都可以拿来寻租时,当需要什么尺子就能提供什么尺子、需要什么数据就能提供什么数据时,这又与学术论文造假有什么区别呢?
标准的滞后与不统一,国际国内的不统一,检测设备与人员良莠不齐,抽检往往难以反映整体,在商业道德与市场竞争方面存在利益合谋与效率虚标,等等。赶碳号建议,针对第三方检测机构,要像对会计师事务所那样进行审计、体检。哪家的报告出了问题,要公示,要谴责,要纳入不良行为记录。
赶碳号再多说开一点,光伏行业的专家也很多,有的专家到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有的还要身兼多家上市与非上市公司的独董。他们在东家时说东家最好,到了西家又说西家最好。总之,行业专家成了给企业背书的工具人,有时观点甚至自相矛盾。这些现象,在其它行业其实也很普遍。
学术商业化,有时并不完全是好事。我们甚至有不少院士,太热衷于开公司,而不是像国外的科学家那样埋头做研究了。这也是生态,其实也值得反思。
即使身为并不专业的文科生,赶碳号也认为,光伏的标准是完全可以做到严谨清晰、公开透明的。但是,当掌握标准与需要标准的人都各有所图时,标准就变得失去了标准。
表现最明显的,是光伏行业有很多口水仗,除了投研机构,有时包括赶碳号在内的行业媒体,亦难免被裹挟其中。君子和而不同,一团和气、没有争论未必就是好事。
但有些口水仗往往是因为本来应该清晰的标准缺失。所以,除了182、210的论战以外,我们还会看到棒状硅与颗粒硅的对垒,BC与TOPCon的大作战。如果我们的标准能更清晰、更简单,争论就会少很多,投资者、公众也会不被误导,少走弯路。
由此,赶碳号认为,我们虽然是一个光伏大国,光伏强国,却不是光伏标准的强国。我们的标准体系,甚至已经远远落后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就像我们的移动通讯系统,过去在1G、2G、3G、4G时代,我们的话语权相对较弱,但到了5G时代,我们终于掌握了话语权。光伏亦应如此。我们输出优质产品的同时,还要输出标准,用标准建设,推动行业生态更良性,推动光伏高质量发展。
另外,再举个例子,双面发电这事有标准吗?在早期,虽然有人曾提出一些模糊的测试方法,但是并没有被行业所采纳。双面发电的价值,从来没有真正被量化下来。于是,光伏组件背面发的电,就成了送给客户的赠品。在粗放式发展的时代这样可以,但是光伏当下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就应该建立一个更为科学、严谨的综合发电标准和评价体系。
再举个例子,关于光伏招标,低于成本价投标、中标合理合法吗?另外,设定一个行业最低指导价以后,有没有企业表面没有逾越红线、但却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其它方式向招标企业变相让利呢?
我们已经有了招投标法,是不是还可以针对光伏、储能等行业,专门制定一个招投标实施条例呢?标准越严格、越清晰,漏洞就会越少,钻标准空子的人就会越少,企业间的竞争就会越公平。
同样,光伏的标准不能只针对当下,更要面向未来,比如钙钛矿、叠层电池,等等。
光伏的问题,在储能行业其实同样存在。当那家最赚钱的头部企业宣称自己可以做到“五年零衰减、15,000 次循环寿命”时,这是实验室数据,还是真实场景下的数据呢?这家企业敢不敢对应用了其产品的所有储能电站进行实证呢?
标准不是小事。光伏、储能行业的标准体系只有完整、完善起来,行业生态才会更健康,才会避免劣币淘汰良币,这个行业,才会有更健康的未来。
编审及统稿:侦碳
欢迎转评赞!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原文标题 : 光伏史上的这一次“偶然”,如何改变了整个行业走向?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5立即下载>> PV Inverter太阳能逆变器主要部件应用指南
-
技术指南立即下载>> 电动汽车功率半导体技术趋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OFweek 2025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大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