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多晶硅新建产能,已全面停止审批?
多晶硅项目审批,已全面收紧
硅料去产能,市场都普遍担心,如果今后市场环境好了,硅料价格有所反弹,即使部分老产能已经出清了,会不会又有一大堆新产能冒出来,然后就是子子孙孙、无穷尽焉?一家硅料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今年以来,多晶硅项目审批权限已经全面上收到国家发改委,各省再无权审批。如果再有新项目想“抢跑”或者“未批先建”,都已不太可能。如此,过去几年各地硅料项目大干快上的局面,即使市场环境好转以后也不会重复上演。此事如果属实,将是一个重大利好——因为这是从源头在解决问题。回顾中国光伏史,多晶硅产能审批其实是经历过“两收两放”的。
2009年9月,可以视作多晶硅行业的第一轮调控。在此之前,多晶硅项目审批权限一直在地方。
2004年,光伏行业从无到有。短短三年后,到 了2007年年末,多晶硅价格冲到400美元/公斤,到了2008年年中,市场现货格更是一度高达450美元/公斤。在当时,不要说1500吨/年的生产线,就是百吨级生产线,虽然从规模上不够经济,其综合成本也不会超过80美元公斤。所以只要有货,马上就会被哄抢。
当时上马一条千吨级的生产线,总投资高达20亿元,小企业根本玩不起。但是,搞个200-300吨/年的小项目门槛却不高,在四川、河南、江苏、内蒙古、陕西、安徽等20多个省区一下子涌现出50来个硅料项目。
2009年9月,多晶硅被定义为过剩行业,审批权限上收到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转发各省区市、部委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要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配套综合利用、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
但是,问题已经出现,再踩刹车显然有些晚了。
据统计,2006-2011年,我国的多晶硅产量从186吨猛增到8.3万吨,翻了400多倍,直至产能严重过剩。2011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国内多晶硅产能利用率降至不足50%,硅料价格暴跌至20美元/公斤,当时国内80%的硅料企业关了门。
2012年,中国光伏遭遇“双反”重创。2013年,以“领跑者”为标志, 国家全力推动光伏行业复苏繁荣。当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内光伏市场开始规模化扩大,多晶硅市场需求渐渐起来,产品价格逐步提升,国内多家多晶硅企业开始复产。至2013年底,国内开工企业已达到15家,多晶硅产能也达到16万吨。在此时,国家也开始简政放权,再次将多晶硅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各省。现在看,2013年审批权限的下放,的确有效促进了多晶硅乃至整个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
16年后的2025年,严重产能过剩之下,多晶硅项目的审批权限再度收紧。
这一轮光伏周期,显然与2009年那一轮完全不同。光伏产业的成熟度、光伏企业的体量、各环节产能过剩对应用端的传导与影响等等,和2009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但是,如果我们跳出光伏来看问题,就会发现和很多支柱性产业相比,光伏仍然不能算一个大行业,无论是产值的大小,还是产业链的长短。所以,只要找准方向,精准调控,肯定就能管好。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可喜的变化:除了在光伏制造产业链的源头——硅料产能上进行调控以外,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举措已经陆续出台并落地。比如,国务院36号文,就对地方产业招商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有力促进光伏产品的提质增效;商务部将对出口光伏组件的碳足迹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
当然,光伏企业、光伏人的体感与政策的落地或许并没有完全同步,这倒不能说成是政策的滞后性。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出现了故障,刹车总要慢慢踩,速度总要一点点降。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国家针对若干大行业的各种宏观调控手段,似乎还没有失灵失效的案例。所以,对于光伏产业相关政策的成效,我们宜充满期待。
头部企业的态度与行动
硅料去产能与去库存,究竟是要打成一场“歼灭战”,还是要打成一场“消耗战”、“持久战”,真正的主动权、选择权,其实掌握在头部企业的手中。抛开政策面,站在市场层面、企业层面,各种观点也很多。针对六家硅料企业收储硅料产能一事,很多人打趣,硅料企业现在自救就只能靠小作文了。赶碳号认为,对于这种吃瓜看戏的心态,不必太当真,太较真。做过管理的人都知道,在一家企业里发现问题很容易,挑毛病也不难,但要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并且要把它不折不扣地干成,却很难。做企业,最需要的就是能解决问题的人。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其实永远不缺乏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的人。解决光伏的问题,关键在于硅料,但硅料现在的确遇到了麻烦。莫说是“小作文”了,就是大罗金仙来了恐怕也不好使。一方面是300多万吨的天量硅料产能,一方面是20多万吨的天量硅料库存。无论是产能还是库存,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手中;无论是去产能还是去库存,从企业经营角度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先说库存。20多万吨的硅料库存,其实也没那么夸张,不就是光伏行业两个月的消耗量吗?今年春节前后,当时硅料价格有企稳反弹迹象。硅片企业担心多晶硅涨价,各家备货采购了10多万吨,大约是一个月的用量。后来的事实都知道,硅料价格稍微反弹了下,就又进入下降通道。现在,硅片企业们学聪明了,坚决不再备货,需要多少就买多少,反正能买到。头部企业在去库存这事上是认真的,2025年的丰水期已经来了,头部企业选择了理性与克制,严格按照行业协会约定的开工率排产,这就是好事。再说去产能。不能因为难、因为痛苦,就不假思索否定一切设想。赶碳号最近针对六家头部硅料企业收储产能一事,再次向头部硅料企业相关负责人请教,得到的回复是,“有难度,但正在推动”。
推动不推动,推不推得动,准备花多大成本和代价来推动,到最后,其实都要看头部企业的实际行动,光说没有用。拯救光伏,需要头部企业带头,全行业携手,才能共度时艰。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在通威股份股东大会上,董事长刘舒琪就此表示:“公司内部之前有过相关的探讨。如果去做这件事,需要撬动的资金量很大,单独做是很困难的。如果联合行业其他企业一起来做这件事,则需要各方都达成共识,要真正落实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存在很多客观难度。”
据知情人士透露,六家企业组团并购、出清硅料产能这个大胆的设想,最初的提出者并不是通威、协鑫、大全、新特,而是亚洲硅业的章小华。谁提议并不重要,把事情干成才重要。
光伏内卷的真相:并非真正的市场化!
A股锂电池上市企业2024年及今年一季报产能过剩,并不是行业内卷的唯一原因。一个证明就是锂电行业。根据工信部及行业协会测算,2024年我国锂电池行业的产量为1170GWh(吉瓦时)。那么,这个行业的产能是多少呢,赶碳号简单统计了下,高达1800GWh,其中宁德时代就有895GW,其中676GWh已建,219GWh在建,比亚迪有400GWh。也就是说,宁德一家的产能与全行业的需求略有缺口,但宁德+比亚迪,就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全行业了。锂电行业的31家A股上市公司在2024年取得620亿的归母净利,平均有近20个亿。当然,不能完全看平均,因为宁德时代一家就有540亿,占到全行业的87%。但是,这31家公司中只有9家发生了亏损,今年一季度只有7家。光伏呢?我们看一下。
A股光伏制造业上市企业(不含逆变器)2024年及今年一季报2024年,赶碳号统计的39家光伏制造企业一共亏了414个亿,平均亏损10.6亿。2024年只有17家公司赚钱,今年一季度更是只有14家公司能够赚钱。赶碳号认为,光伏和锂电行业虽然相似、但命运迥异,有着非常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产业链的产品最终出口不同,客户不同,产品定价逻辑不同!光伏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商业价值,最终体现为光伏组件这一产品。决定组件价格的是五大六小和地方能源集团,决定光伏产业链价值的方式是集采,定价的逻辑是,不分好坏,一律价低者得!光伏组件质量有好有差吗?这个问题恐怕三岁小孩都能回答。世界上都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各家的组件怎么可能完全一样呢?但是,对不起,在集采机制面前,产品无论优劣,一律按最低价中标这样的一刀切原则来执行。招标方绝大多数都是国央企,这样似乎就不会造成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流失无须承担任何责任。所以,当光伏产能过剩、供应大过需求时,仍然执行这样的采招原则,不设最低价,甚至默许低于成本价的投标企业一样可以中标,那一定会造成光伏企业之间的价格踩踏,也一定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第一,市场化决定锂电行业靠产品说话。锂电行业的产品是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客户是新能源车企,还有少量储能系统集成企业。新能源车基本是完全市场化的,动力电池几乎是新能源车最为核心的部件。现在,一款新车上市,就连消费者买车时都会问,用的究竟是宁德的电池还是亿纬的电池。所以,锂电行业在兑现产业链的最终价值时,是充分市场化的,产品是有优劣之分的,是按质论价的。我们很难想象,新能源车企集采电芯,也能够做到不问质量,一律“价低者得”。真要这样,他们的车还能卖得动吗?第二,头部企业的话语权决定行业地位。锂电行业有宁德时代,虽然其以强大的竞争力、吃干榨净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拿走了锂电全行业近6成的营业收入、近9成的净利润,但整个锂电企业的生态,也没有糟糕到像光伏这样民不聊生!因为,宁德时代以其市占率和影响力,肯定不会允许“价低者得”的游戏规则出现,不会让锂电行业的价格发生踩踏,以至低于成本价销售。第三,锂电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遗余力。还有,大家认为,宁德时代容忍技术肆意扩散、技术骨干随意出去创业和自己抢生意吗?锂电行业的竞业禁止、专利保护战,大家应该不陌生吧。瑞浦兰钧的两位高管,以前供职宁德时代,就因为侵犯公司商业机密,直接被宁德时代送进大牢!我们的光伏行业,则以跳槽创业、高薪挖角为荣。怎么会不卷?然后,我们有光伏企业开始主张用专利维权,然后这些企业被多少年来罔顾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人们一阵嘲笑和吐槽!光伏生态,何至于斯!第四,行业集中度更高。光伏集中度在提升,硅料环节的集中度已经很高了,硅片次之。所以,当我们看到在2024年,有头部硅片通过超产、超低价,希望以此出清产能,但最后却是惨败与巨亏。同样,头部硅料企业利用丰水期超产,希望以此出清过剩产能,结果却是巨大的库存。站在市场化竞争的角度,这两家企业采用的竞争手段并没有错,但错在了没有看清竞争对手。因为,对手有时并不完全是企业,可能也包括了能给出两毛八分钱优惠电价的地方政府。一家民营企业再强大,能调动的资源再多,又怎么是各地政府的竞争对手呢?所以,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有很多地方的光伏产能都停了,大家都拥到了宜宾、包头——除了捷足先登的英发睿能,闷声发财的高景太阳能、横店东磁,就连高耗能的硅料新秀丽豪,都杀到了这个五粮液的故乡。所以,硅料的竞争,到最后不完全是运营能力的竞争、精益制造的竞争、技术降本的竞争,也不完全是比各家血条有多厚,而是变得无比粗糙和原始:卷电价!新特能源、东方希望非但主业做得非常优秀,企业积淀深厚,而且家里都有煤矿,有自备电厂,他们当然无惧内卷。大全能源无债一身轻,没有银行贷款,当然也无惧内卷。可以开个玩笑,多晶硅企业真要想活下去,就去买个煤矿吧。润阳股份本可以夏产,但最后之所以还能活,也是因为悦达在陕西买了煤矿啊。拯救新能源的,到头来竟然是化石能源。光伏人是应该高兴呢,还是应该悲哀?那么,光伏的问题,最终怎么来解呢?赶碳号认为,必须要痛下决心,改革现有的光伏招投标模式!必须要痛下决心,在光伏行业执行更严格甚至苛刻的能耗双控标准和碳排放标准!必须要痛下决心,斩断一切不公平的产业招商模式。
说到市场化,在产品出口尚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光伏,有一点倒是做到了,那就是多晶硅期货。
前两天,一家硅片企业和赶碳号透露,行业中有传闻——说又准备推出光伏组件期货了。不管真假吧,赶碳号倒真心希望这是一则谣言。
对于商品期货一知半解的赶碳号只记得,碳酸锂期货推出后,锂价一路暴跌,工业硅期货上线后工业硅一路暴跌,然后是多晶硅,似乎无一例外。说得严重点,新能源已经深受其害了。赶碳号个人认为,金融衍生品,并不适合所有行业,比如光伏。这个行业的产业链实在太短,只有四个环节,环节之间的价格信息传导起来很刚性、直接,其实也不需要通过金融衍生品来对冲套保。一位头部硅片企业董事长和赶碳号讲,我们下游就这几个多晶硅的买家,和上游都签了锁量不锁价的长协,究竟应该执行什么样的具体价格,互相打个电话就解决了。我们也不会参与多晶硅期货来套保。如此看来,究竟是金融守实业,还是金融“毁”实业呢?赶碳号不专业,也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讨论吧。
编审及统稿:侦碳
欢迎转评赞!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原文标题 : 重磅!多晶硅新建产能,已全面停止审批?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6.20立即申报>> 维科杯·OFweek 第十一届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
-
企业参编征集立即参编>> 零碳智造·工商业光储发展蓝皮书
-
限时申报立即申报>> 0Fweek 2025工商业光伏/储能行业榜单
-
7月30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光伏储能工业应用场景专场研讨会
-
7月30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工商业光储招商会及高耗能企业需求对接会
-
7.30-8.1预约参观>> 2025WAIE-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