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最高3521%关税,美国对东南亚太阳能产业“下死手”

2025-04-25 14:15
说产业
关注

近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太阳能产品加征史无前例的高额关税,反补贴税最高达3521%(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分别为395.9%、375.2%和34.4%。这一决定源于为期一年的贸易调查,指控东南亚国家的中资企业通过政府补贴和低于成本价倾销扰乱美国市场。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6月投票确认最终关税,若通过,东南亚四国对美出口的77%市场份额(2024年价值129亿美元)将遭受重创。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中企在当地的工厂面临最高375%的税率,部分产能已提前转移至印尼和老挝。

美国此举表面是回应本土制造商(如First Solar、韩华Qcells)的诉请,实为遏制中国光伏产业通过东南亚绕道出口的“借道生产”模式。美国认为,中企利用东南亚低成本优势规避对华关税,导致美国本土制造业投资受损。更深层次则是中美在清洁能源主导权的博弈——中国占据全球光伏供应链90%份额,而美国试图通过《通胀削减法案》重塑本土供应链。此外,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战略延续,将关税作为遏制中国技术崛起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工具。

拜登政府于2024年启动调查,延续了其“供应链去中国化”战略,同时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向本土制造注入370亿美元补贴。特朗普上台后加码贸易保护,不仅维持对华关税,更将矛头指向东南亚,形成“关税+本土补贴”的双重壁垒。这一政策组合旨在五年内实现光伏组件100%本土化,但目前美国产能仅满足15%需求,暴露其产业空心化困境。美国政府还扩大对中企的“强迫劳动”审查,试图从原料到成品全面封锁中国光伏出口。

直接冲击在于东南亚中企产能被迫收缩。越南工厂已现裁员潮,隆基、晶科等企业将产能转向印尼、老挝甚至中东,但新基地建设需1-2年周期。短期对美出口或下降30%,但中国凭借技术优势和全球90%多晶硅产能,仍主导产业链上游。美国市场仅占中企全球出货量的15%,且欧洲、中东需求增长可部分对冲风险。更深层影响在于倒逼中企加速全球化布局,如晶科在沙特建设10GW工厂,从“产能输出”转向“技术输出”。

东南亚四国对美出口锐减70%,印尼、老挝产能激增(印尼外资工厂从1GW扩至20GW)。美国本土制造商First Solar股价应声上涨1.27%,但其成本比中企高40%,难以快速填补需求缺口。中国头部企业通过“产能游击战”维持竞争力:天合光能在印尼新建1GW电池厂,中润光能在老挝布局5GW产能,同时加大N型TOPCon等高端技术投入以保持溢价能力。行业分析师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仍将增长18%,但供应链波动可能推高美国项目成本30%,延缓其能源转型。

       原文标题 : 最高3521%关税,美国对东南亚太阳能产业“下死手”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