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当下光伏最大的风险,却没有几个人注意到!
由于产能阶段性严重过剩,导致光伏产业当下比较艰难,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但其实还有一个潜在的大风险却没有多少人意识到,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光伏行业走出周期底部的最大掣肘,它就是光伏电价问题!
01 光伏上网电价持续下降
由于各省市新能源电价政策的调整,从2024年开始,光伏上网电价下降明显。
甘肃省全部参与交易,交易电价不高于0.1539元/度,下降幅度超过0.15元/度。
云南省35%~45%的电量参与交易,交易价约0.15~0.27元/度,下降幅度超过0.03元/度。
河南省除光伏扶贫外,风光电量按不高于燃煤基准价参与交易。
广西省500小时以内按0.4207元/度结算,其余按0.38元/度结算,下降幅度约0.025元/度。
而且上面的统计还是基于上半年的数据,根据一些媒体的统计,到去年11月份,很多省市的光伏现货均价都在0.1元-0.2元/度,而且很多都是低于0.15元/度 。
这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华源证券的测算,假如取三北地区光照条件较好的情况,光伏年利用小时数取1500小时,单位装机成本取3000元/千瓦,贷款利率取3%,使用年限取20年,假如光伏平均上网电价分别为0.170元/千瓦时和0.183元/千瓦时,则对应的资本金收益率为3%和5% !
这个收益率很显然对项目方不会有什么吸引力,事实上,一般而言,光伏保障生存的资本金底线收益率为不低于贷款利率,正常发展的底线收益率应不低于5%(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以及再投 资本金)。
但现在很多地方的光伏上网电价其实已经跌破了光伏底线收益率的下限!
也就是按现在很多地方的光伏上网电价而言,光伏电站其实已经失去了投资价值,这也难怪很多民营企业在甩卖光伏电站资产,包括晶科能源、正泰安能、林洋能源等,去年都在各种出售光伏电站资产。虽然和光伏企业采取“滚动开发、部分持有”的经营模式有关,但不能不说跟光伏上网价格的持续下滑没有关系。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省市的光伏上网价格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光伏电站资产将被甩卖,到最后甚至不一定有人接手。
02 为什么光伏上网电价大跌?
光伏上网电价之所以持续下降,除了光伏发电成本逐步下降,也是因为电改导致新能源项目的电价形成机制发生了改变。
回顾电改历史,可以看到新能源项目的电价有四个明显阶段。
第一个阶段,标杆电价阶段,即“全部电量”以国家发改委核定的、不同资源区的“风电标杆电价”、“光伏标杆电价”收购,按照政策文件,原则上该上网电价20年不变。由于补贴部分由财政部承担,因此,各省电网以当地的“燃煤基准价”收购。
第二个阶段,“保障小时数”内保量保价阶段,优先发电价格按照“保量保价”和“保量限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实行“保量保价”的优先发电计划电量由电网企业按照政府定价收购,实行“保量限价”的优先发电计划电量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价格。新能源项目只有保障小时数以内才能以“燃煤基准价”收购 ,保障小时数以外的要参与市场化交易。
第三阶段,“保障小时数”逐渐减少,随着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推进,各地对新能源以“燃煤基准价”收购的电量,并不是按照国家发改委2016年发布的保障小时数,而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减少。
随着保障小时数的逐渐降低,新能源项目也就进入了“市场化交易”电价为主的第四阶段,现在的新增新能源项目基本都进入以“市场化交易电价”为主的新时代。根据相关统计,2022年,全国新能源40%的电量参与市场化交易;2023年,前八个月有47%左右的新能源电量参与市场化交易;2024年预期超过50%的新能源电量将参与市场化交易。
而且不仅仅是新增项目,存量的新能源项目中,除了部分特殊项目(如光伏扶贫)之外,2030年之前,也将逐渐进入市场,也就是“固定燃煤基准价”将逐渐消失。
一旦失去了财政兜底,光伏项目的劣势开始凸显,我们都知道光伏的发电效率跟光照强度息息相关,由于发电集中,很容易出现供过于求,实际成交电价下降也就很正常,甚至在很多地方弃光也成为了普遍现象。
关键这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天然缺陷,只有配套储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加上储能的成本,光储的整体成本优势又不如煤电或者其他新能源,比如风电和水电。
基本可以说,在光储成本继续大幅度下降,直到下降到相比其他能源具备价格优势之前,在市场化交易里,光伏上网电价的持续下滑很可能会是一个无法规避的大趋势。
这其实也是新能源正前方此前说过的,都说光伏行业太卷了,但如果将光伏发电置身于全球能源结构中,它其实还不够卷,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卷,卷到光储成本相比其他能源具备成本优势,光伏发电才能克服自身发电集中的天然劣势,也才能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持续提升占比。
但事实就是,别说国外了,就国内如此卷的市场,加上储能,当下的光伏电价都不比其他能源具备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新能源正前方之前表示,在很多国家,如果不是因为政治正确,他们不一定会对光伏发电有多大的兴趣。
这绝对不是故意贬低光伏发电,而是基于光伏发电的天然劣势考虑,新能源跟传统化石能源的竞争,除了清洁的优势之外,必须在成本上凸显出来,不然就只能补贴,这必然受制于各个政府的政策。
03 光伏的出路在哪里?
理论上,光伏上游成本下降,下游光伏电站的投资成本也就越低,投资回报率越高,这不仅是市场的普遍预期,也符合经济规律。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反过来的,上游越卷,下游不仅无法受益,反而投资回报率在持续下降,而且光伏电价还在持续下降中,后面很可能会进入无利可图的境地了。
套用《道德观察》“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那句经典名言,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疑问:这究竟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市场经济规律失灵?还是其实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可以说都有,比如电改政策对于新能源项目是否过分苛刻?又或者各地的政策执行是否过于极端,搞一刀切之类的?
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必须承认,也许政策上有一些问题,但归根到底最大的问题还是光伏行业自身的缺陷所致,在储能充分配套之前,要解决光伏发电过分集中的问题就必然面临消纳的问题,这几乎是无解的。
而且理性分析,除非电力紧缺,不然这个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连中国这样电网高度发达的国家都会有这个问题,更别说其他电网不够发达的国家了。
那么当下对于光伏行业而言,一方面想办法出海,到那些电力紧缺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储能成本,让光储的综合成本具备优势,就是最终的出路,在此之前,则只能看政策。
从这个角度而言,光伏的周期似乎更不乐观了,除非上游产能的收缩能比预期中更快,不然产能和下游需求收缩则前途漫漫。
原文标题 : 这才是当下光伏最大的风险,却没有几个人注意到!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限时免费试用立即申请>> 东集技术AI工业扫描枪&A10DPM工业数据采集终端
-
即日-6.20立即申报>> 维科杯·OFweek 第十一届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
-
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
7月30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光伏储能工业应用场景专场研讨会
-
7月30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工商业光储招商会及高耗能企业需求对接会
-
7.30-8.1预约参观>> 2025WAIE-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