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如何不再相互拉踩捅刀?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多年以前,张瑞敏一句话道出了企业、企业家群体的局限性:企业家做人做事,始终要敬畏,要感恩,要勇于否定自我,要每每与时俱进。
不与时俱进很可怕,没有同理心、不知道如何共情更可怕。最近,董明珠的“间谍论”,勇敢地秀出了认知,秀出了智商,也顺利完成了一位明星企业家在退休前的自我人设爆破。
董大姐说,“绝不用海归,因为里面有间谍”。这话从她口里说出来,赶碳号并不觉得意外——早年在媒体时,本人就曾面对面、一对一采访过她一两个小时。就是不知道格力和她本人,吃过多少“间谍”的亏,让她有此深刻教训。
至少,董大姐一直是很注重“监控”的。据媒体报道,此前董明珠的一张办公照被公开,吸引了不少网友热议。照片里,董明珠安坐在办公椅上,低头看着文件若有所思。办公桌对面,秘书规规矩矩地站着,似乎在等待董明珠的指示。玄机就在秘书身后的办公室墙角,网友们看到了一台50寸的监控屏幕。仔细观瞧,依稀可以分辨出,竟是格力各主要总部职能部门的监控画面。原来,很多格力员工所说的“不敢抬头看”,是真的。
有朋友早年和赶碳号也讲过一个江湖传闻。据说当年有人兵不血刃让一直赏识、培养自己的恩人、贵人甘心退位让贤,就是靠“监控”。此事不知真假,也很难证实或证伪了,但是后来的反目是真的。至于为何翻脸,到现在也没人能讲明白。这事如果是真的,和毕福剑的酒局一样、近乎谍战了。
有些人天生就有一股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冲劲,狠劲。“间谍论”以后,董大姐又影射了小米,说格力电车跑了十几年,从来就没有火灾事故。这应该是一个事实,其实也可以换个角度,只要多正面宣传格力的电车有多么安全就好了,不一定非要通过怼小米才能实现。
说海归里有间谍,属于缺乏基本常识。说小米电车会着火自己家的不会,这话有些绝对化了,主要还是不能共情。
尊重竞争对手,是一种美德
共情只是一种委婉的表达。董大姐可能没意识到,尊重每一个人,包括尊重竞争对手,其实是一种美德。
光伏行业都是理工直男,都信奉“第一性原理”。所以,在“时代的企业”这件事上,光伏人是一向能够自我否定的。光伏企业的路径依赖,就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领先与超越。在这方面,隆基、协鑫、晶科等等,都是杰出的代表。
但是,从另外一面,正因为光伏圈都是理工男,一些企业在做事时或许就不会考虑太多人情事故,不太注重委婉与迂回。集中表现在,光伏同行之间,对于对手的尊重不多,相互捅刀、背刺很多,互相攻击彼此的技术路线、产品质量等等,有时单打独斗、捉对厮杀,有时各自抱团、结为不同阵营。如今随着行业内卷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光伏生态也越来越差。
商场如战场,市场竞争本就是你死我活。
但是,光伏行业的最上游是化工,最下游是电站,客户是五大六小,是光伏发电企业。所以,并不像竞争激烈的汽车、家电或者电商,光伏是一个从头到尾完全TO B的行业,和老百姓关系不大。虽如此,有些企业在市场推广时仍会表现出极强的狼性与战斗力,这种“攻击性”在锂电、逆变器等行业,并不常见。
4月27日上午,光伏圈举行了一场BC技术发展论坛与白皮书发布会。会议组织者通篇用BC与TOPCon技术路线的对比,来说明BC技术的领先,难免就有拉踩同行、其它技术路线之嫌,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引发吃瓜群众的围观与争论。
赶碳号首先声明,BC的确是一项好技术,肯定是一款好产品,既有颜值,发电能力又强。但是,这个好产品的故事如何讲好,却是一门功夫。
来自《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
要承认,隆基绿能的市场营销团队一直是很用心的,全员齐上阵,讲故事的能力全行业排名第一,给同行带来很多经验,也有一些教训,这个要有一说一。
但是,有时在讲故事时可能不可避免地提及同行,这样有时就会给人以拉踩之嫌。在此,赶碳号个人不负责任地建议,如果带着一种尊重竞争对手的心态、或者同理心来求解,答案也许会不同。毕竟,光伏的生态,需要头部企业共同来维护。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行业生态需要共同努力,光靠一家企业,也是不行的。
我们应该向汽车行业学习什么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
最近的中美贸易战,让赶碳号再次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一些成功的东方企业家,无不把“成人达己”、“和合共生”奉为圭臬,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更是得到企业家们的追随。因为这才是商业世界的真谛,是大道。光伏产业,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应对气候挑战,正是一份敬天爱人的事业。只不过,千行百业的内卷式竞争,破坏了商业世界原有的样子。
仅从营销的角度,就拿人们都熟悉的汽车行业来说,有谁比雷军、王传福更擅长营销呢?他们,直接攻击过同行友商吗?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小米、比亚迪的产品力深入人心。
所以,我们这个TO B的行业,即使要学习汽车行业的营销手法,也要学比亚迪 “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这样的呐喊,不一定非要像前段时间的“某城”,通过攻击对手 “起火、断轴、失速、失控”寻求市场空间。后面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接有效,但也很容易让自身陷入类似董大姐的困境。退一步,如果无法做不到小米或者比亚迪那个段位,即使成为椰树,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话又说回来,光伏行业一直大起大落,死去活来。光伏人都有一颗强大的心脏,都无惧死生,何惧骂战?赶碳号也许多虑了。哪一轮技术迭代,不是这样拉踩出来的?更何况,现在市场的增量有限,更多是存量博弈。
来自《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
早在2023年9月,赶碳号就曾写过一篇叫作《BC的假想敌》,提出我们或许不能把BC和TOPCon完全对立起来谈,因为BC是一个平台型技术,TOPCon、HJT、PERC都能与BC结合。正如白皮书所说,“BC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电极工程平台,可与主流电池技术形成复合增效方案,当前以TBC为主要结构的BC技术已经全面量产,其它BC技术也在推动量产过程中。”
但是,BC产业化要实现推广落地,必须还要找一个参照物。品牌叙事逻辑最直接的方法,当然就是对比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就像一位媒体同行所说的,凡事需要有一个度。因为,即使按照白皮书的预测,也要到2028年,BC才能占到半壁江山。这或许是一个理性的预测。市场中有800GW的TOPCon、至少50GW的HJT吧,BC现在能一把干死他们吗?
赶碳号认为,如果考虑到当下行业洗牌、产能出清之艰难,各家企业至少一两年内无力再扩张产新建产能这些因素,这个预测或许已经偏乐观了。当然,BC降本、提效的空间有多大,同样决定着BC市场空间的提升速度有多快。
来自《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
赶碳号近期在与多位技术大佬交流后感觉到,各家企业的技术路线,最后也许会殊途同归。
沈文忠教授就曾表示,n型技术的交叉融合将引领下一代电池技术发展,随着激光图形化工艺的进步,未来会出现HTBC电池,即一面是TOPCon,一面是HJT,采用的是BC平台技术。
到了那时候,各家企业也许就不用再争了。当然,BC1.0诞生时被质疑甚至也被“黑”过,现在用对比的方式反击,也能理解吧。
说一千道一万,经营一家企业不能靠叙事,只能靠苦干加巧干。BC也好,TOPCon、HJT也好,头部企业们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无比尴尬的现实:最晚再有三天,“丑媳妇就要见公婆了”——无非是你亏了多少亿,我亏了多少亿。
BC、TOPCon、HJT哪个更好,更有前途,赶碳号说不准,从个人角度更加喜欢BC的外观。至于效率和功率,测量方法、环境不同,结果完全不一样。但物理学的事,真相只有一个,如果出于各种原因一时半会儿还找不到,那交给市场来选择就行了。
在技术路线上,有效降低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才是硬道理。在经营企业上,赚钱才是硬道理。TO B的光伏当然可以营销,但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可能更重要:
用更具性价比的光伏产品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同时也为客户创造价值;用更好的业绩回报股东,同时也回报了社会,这才是硬道理、金标准。在这一点上,大家真的可以认真学习阳光电源、阿特斯们。赶碳号也很好奇,为什么逆变器企业、储能企业、锂电企业的天地,就那么宽广呢?
END
原文标题 : 光伏,如何不再相互拉踩捅刀?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限时免费试用立即申请>> 东集技术AI工业扫描枪&A10DPM工业数据采集终端
-
5月21日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全链智联,全域质控:电力与能源行业的质量升级之路
-
即日-6.20立即申报>> 维科杯·OFweek 第十一届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
-
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
7月30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光伏储能工业应用场景专场研讨会
-
7月30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工商业光储招商会及高耗能企业需求对接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