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首航新能上市:全球前十逆变器厂商的“红海突围战”

【摘要】2025年2月11日,中国证监会同意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IPO注册申请

作为横跨光伏储能两大核心赛道的企业,首航新能凭借全球化布局与技术创新,一度跻身全球逆变器出货量前十。

然而,招股书中业绩的剧烈波动、高企的海外依赖度产能利用率以及暴跌的利润不免引发对这家上市新贵的担忧

在这场关乎生存的资本突围战中,首航新能究竟是手握技术利剑的破局者,还是被周期浪潮裹挟的失意者?

在光伏与储能同质化厮杀的红海里,首航新能又凭什么让投资者相信,自己并非“昙花一现”的行业泡沫?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业新进展。市场与项目咨询、人才服务、决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以下为正文:

01冲刺IPO下的光环与隐忧

自2013年成立以来,首航新能便致力于新能源领域的探索与开发,专注于太阳能电力的转换、存储与管理业务。

IHS Markit的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度首航新能在全球户用逆变器市场出货量位列第九位;而Wood Mackenzie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度首航新能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出货量位列第十位。

在出货量的积极表现下,2022年6月,成立不足十年的首航新能就向创业板发起了冲击。

公司拟募资15.12亿元,用于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项目、研发中心升级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同年11月,公司更新的招股书募资金额来到了35.12亿元这一惊人的数字,而最新版的招股书又减至12.11亿元,相较于首次预期募资金额走得更为保守了。

从业务端来看,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电池两大类,相较于储能电池稳中有升的产能,公司光伏逆变器的产能可谓坐上了过山车。

值得关注是,公司主流产品在产能稳定性不足之下,利用率也处于行业低水平。

2024年半年,储能电池(PCS)产能利用率仅24.31%,相较于22年度的98.02%,表现可谓惨烈,在此背景下的引资扩产未免有些“伪需求”的嫌疑。

招股书显示,首航新能的主要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瑞浦兰钧、亿纬动力等,主要客户包括天合智慧、翔泰新能、创维光伏等。

其中,宁德时代在2021年末入股首航新能。

值得关注是的,中国经济网信息显示,2019年和2020年,首航新能向宁德时代的采购金额均为0万元;而入股当年,宁德就成为首航新能第三大供应商,2022上半年进一步攀至第一大供应商。

宁德的加盟为首航新能的关键原材料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却也成为公司上市进程的一大“雷点”。

从时间线上看,宁德时代的入股时间点与首航新能储能业务爆发高度重合。

2019年,公司储能电池业务收入占比仅0.4%,且依赖外购电芯;2021年与宁德时代合作后,该业务收入飙升至38.73%。

在此期间,宁德时代既是股东又是核心供应商,存在通过低价供货扶持首航新能业绩、进而推高估值的可能性;而首航新能则通过股权折价“回馈”宁德时代,形成闭环利益链。

值得关注的是,首航新能的独立董事中,孔玉生同时担任首航新能供应商铭利达母公司独立董事,而铭利达实控人陶诚持有首航新能2.8%股权。

黄兴华与供应商广东竣昌实控人刘绍刚共同持股一家合伙企业,后者同时持有首航新能4.2%股权。

复杂的股权结构与供销关系下,首航新能IPO后的旅程仍然有不少艰难险阻需要克服。

02高增长神话褪色后的结构性风险

首航新能作为同时深耕光伏与储能赛道的“双轮驱动者”,曾在22年迎来业绩高光时刻。

根据首航新能最新披露的招股书,2021年-2022年,公司营收从18.26亿元飙升至44.57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从1.87亿元暴涨至8.49亿元,增速超300%。

然而,从爆发式增长到断崖式崩塌只是一瞬间的事。

2023年,首航新能营收同比下滑16%至37.43亿元,归母净利润暴跌64%至3.41亿元;根据公司预测,2024年全年营收将进一步下滑27.5%至27.13亿元,净利润再降23%至2.55亿元。

过山车式的业绩背后是单一市场依赖与大客户依赖带来的结构性风险。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4上半年,公司境外销售占比分别为88.01%、89.61%、75.57%以及83.19%。

其中,欧洲成为首航新能出海的主战场。

2023年下半年以来,欧洲天然气供应量、储存量逐渐回升,欧洲主要国家电力价格有所下降,使得居民及工商业储能市场需求有所放缓。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颇高的意大利,明确2023-2025年户储设备税收抵免额度将从110%,分别退坡至90%、70%和65%。

与此同时,欧盟多国正加速推进新能源产业本土化,贸易摩擦升级正进一步升级,随着“双反”关税加征与补贴退坡,首航新能若未能降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公司业绩或将遭遇“急刹车”。

与此同时,2021-2023年度,首航新能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0.00%、65.20%和49.40%。

2024上半年,第一大客户ZCS的营收贡献达到31.16%,对大客户的过度依赖势必降低企业的议价权,对业绩稳定性与利润空间都产生较大威胁。

在此背景下,公司的应收账款与坏账率也随之水涨船高。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4.178亿元、9.936亿元、12.24亿元和13.284亿元,各期坏账准备金额也从21年的2,927.43万元显著攀升至24年上半年的9,007.24万元。

归根结底,首航新能的业绩波动是行业周期性与技术替代风险的缩影,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动以及技术路线的深刻变革,公司商业模式将面临更大的结构性压力。

03红海竞争中的生存法则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光伏与储能产业仍被视作潜力巨大的高增长赛道。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2024年行业研讨会上指出,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有望实现10%的同比增长,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将成为拉动需求的重要引擎。

储能领域同样被长期看好。

集邦咨询研究显示,2025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预计达221GWh,同比增速约36%,中国、欧洲、美洲三大市场将继续主导全球需求,合计贡献85%的新增装机量。

能源转型的底层逻辑未变,光储赛道仍是未来十年最强劲的增长极之一,然而,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行业洗牌同样无可避免。

从市场格局来看,自2015年开始,华为、阳光电源和SMA 的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均排名前三,其中华为和阳光电源的市场份额较高,市场地位较为稳定。

相较于头部厂商,首航新能与锦浪科技、固德威、艾罗能源、德业股份、上能电气等在内的中部厂商市场份额较为接近,排位竞争更加激烈。

2024年,光伏行业深陷产能过剩困局,产业链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下滑,包括组件在内的多个环节、多家企业均陷入深度亏损,行业龙头亦难逃盈利收缩。

能够成功上市,说明首航新能已经成为成为寒冬中的“相对赢家”;然而,单一市场依赖、大客户与供应商依赖等等都将成为首航新能“被超车”的潜在隐患。

展望2025年,光储市场的预期仍不明朗,首航又将寻求何种差异化发展路径于寒冬中坚强生存呢?

04尾声

首航新能的IPO故事,是新能源产业狂飙与阵痛的缩影。

其全球化布局与技术积淀提供了短期增长支点,但业绩波动、财务风险与竞争压力如同悬在头上的利刃。

成长的颓废性势必成为公司的拦路虎,若首航新能无法平衡研发投入与市场扩张、弱化单一市场依赖、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这场“红海突围战”或将止步于资本市场的短暂喝彩。

对投资者而言,这既是一场关于能源革命的机遇博弈,更是一次对风险耐受力的极限测试。

       原文标题 : 首航新能上市:全球前十逆变器厂商的“红海突围战”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