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光伏大佬之新旧交替:施正荣落 朱共山起

  转战光伏

  2006年,光伏还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那时,国内光伏企业密集在海外上市,施正荣、苗连生等正风生水起。

  朱共山认为机遇到了,出于对市场的考虑,以及他自己"大胃王的个性",他选择进入光伏产业门槛最高的上游多晶硅原料行业。他狠砸70亿元创立了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江苏中能)。

  2006年6月,中能第一条产能为1500吨多晶硅生产线开工建设,2007年9月投产。朱共山开始了他征战新能源的漫漫长路。

  刚开始的一两年正是光伏行业的高速发展时期,江苏中能则在多晶硅价格一路高飙的价格中赚取大笔资金。为以后的产能扩张奠定经济基础。深悟以大规模来降低成本的朱共山在08年经济危机时仍不退缩,反而借着之前屯下的资金对中能硅业进行扩产,产能从3000吨攀升至1.8万吨。

  2009年,是保利协鑫的一个拐点。6月,保利协鑫以263.5亿港元收购中能100%股权,将中能资产整合保利协鑫资产。彼时,协鑫开始涉足硅片业务,到2010年年底,保利协鑫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产商,而这距其开展硅片业务才仅仅一年多。

  光伏界的郭台铭

  朱共山曾被人称为"光伏界的郭台铭"。

  “朱共山有胆识、谋略,对于产业方向把握也比较精准。”业内一位人士如此评价他。

  进军光伏选择多晶硅是他对市场把握的一个体现。彼时,国内光伏领头羊尚德英利等都着重于光伏组件,而多晶硅则被国外企业垄断了几十年。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朱共山选择多晶硅实在是自寻死路。但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排众议多晶硅行业。事实证明,朱共山的选择是正确的:投产之后,多晶硅价格一路高歌,江苏中能赚了个囊中饱。即使受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多晶硅价格下降,朱共山也坚持自己的判断,不仅不退缩,反而扩大规模,产能从3000吨攀升至1.8万吨,以降低生产成本。

  保利协鑫通过规模化的战略规划控制成本,就在不久之前,由保利协鑫旗下子公司中能硅业研发的硅烷流化床製取多晶硅技术成功通过中试,新生产线有望于明年一季度投产,这将使保利协鑫多晶硅的生产成本降至每公斤10美元以下,进一步拉开与其他竞争对手的距离。

  在中环光伏的问题上,朱共山展现了他的铁血整合手腕。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对系统集成商中环股份连续几年的业务不满及想把握中环股份的股权,2011年10月,保利协鑫成立太阳能电力系统集成(太仓)有限公司。而此前协鑫的系统集成业务全部依赖中环光伏。即使在整合中惹上一些商业诉讼,业绩受影响,也影响不了他整合的决心。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的洪流淹没了多少英雄豪杰,新旧交替是必然(只盼自个儿不要被新人吹倒在沙滩上)。在人才辈出的时代,谁会是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下一任主席?郑建明?李河君?还是现在不知其名的某个新人?……我们拭目以待吧!

<上一页  1  2  3  4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太阳能光伏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