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与“最赚钱的一年”失之交臂
两度“漏招”
尚德的净利润并未跟随营收的大幅增长,与公司两度投资失败紧密关联。
知情人士称,尚德取得的硅片原材料比国内其他电池厂商贵10%左右。其中原因是,尚德希望自己经营硅片,而减少了向上游厂商购买的份额。
尚德从事光伏电池制造较早,2007年以前,原料紧张,尚德和国外硅片大厂签约的同时,被要求限制在上游投资,即不能参与上游硅片占股5%的投资。
当时,为了获取原料,尚德被迫应允。尽管这一协议在金融危机前后取消,但错过进入上游的时机,仍为日后经营带来很大障碍。
2010年,尚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商,净营收达2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1.4%。然而,在提高产品市场份额的背后,是硅片原料的支持乏力,下游组件价格涨幅远不及上游。而这,也将是尚德后续的压力。
2010年11月,尚德将此前建设的薄膜电池厂,正式转为晶硅电池厂。尽管董事长施正荣是薄膜电池专业出身,曾大力宣传薄膜电池领域,并希望以此解决公司硅片的难题。
施正荣不得不承认投资失败,薄膜电池不具备竞争性,因为尚德转换效率只有7%,远低于美国Firstsolar的11%-12%的水平。
该计划自2007年酝酿,公司希望以3亿美元的投资,在2010年形成400MW的产能。事实上,尚德投资进程缓慢,到了2009年,产量只有20MW。
眼看着2010年,光伏行业爆发式增长,多晶硅价格较早年大幅下滑,而薄膜成本则只下降10%。施正荣则决定调整策略,决心砍去薄膜电池业务,再度将生产线转化为晶体硅生产线。
这样的调整,直接导致2010年第二季度,尚德电力净利润亏损达1.74亿美元,严重拖累全年业绩表现。
此外,在失控于薄膜电池投资的同时,尚德也失控于晶体硅的投资,在投资顺大实业的项目上,尚德损失达1.5亿美金,大伤公司元气。金融危机时期,尚德为了掌控紧俏的原料,对硅长期合同的签署不遗余力,以1.019亿美元收购顺大实业的少数股权,并签订13年总量7GW的硅片合同。
知情人士透露,顺大服务欠佳,执行力较差,目前双方已经分开。
与此同时,尚德也决心撤回其对亚洲硅业 (AsiaSilicon)20%的投资,约2000万美元,但仍将继续依据双方协议获取硅料。
这并不意味尚德放弃进入硅片领域,事实上,按照公司策略,希望达到1GW的硅片产能。去年底,公司已经完成对另一家硅片生产厂荣德新能源的收购。
一位硅片生产商称,1GW的硅片投资约需30亿资金,自备资金至少要达5亿至6亿,因为设备商会要求全款支付,且项目贷款也需要政府批文。
这对于尚德来说,也是不小的资金压力。截至2010年12月31日,尚德电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计8.725亿美元,应收账款总计5.159亿美元。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9日立即预约>>> 【直播】ADI电能计量方案:新一代直流表、EV充电器和S级电能表
-
即日-1.25立即下载>> PV Inverter太阳能逆变器主要部件应用指南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