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多晶硅“双反”帮倒忙 区别对待逼疯本土企业

   即使薄膜太阳能电池愈来愈咄咄逼人,在短期内晶硅太阳能仍将保持主流地位。2013年,晶硅太阳能产品占据了全球光伏组件产量的90%,这个比例已经持续了数年。作为晶硅太阳能产品的主要原料,多晶硅对于光伏产业的重要性被不厌其烦地提及。然而,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我国的多晶硅企业并没有好好抓住内需市场优势,真正主宰全球多晶硅产业。

  随着新兴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多晶硅产业供应链条也越来越表现出向专业的转变的趋势。太阳能产业一直是多晶硅最主要的消费者,据预计,2014年光伏产业仍会消耗全球多晶硅产量的90%左右。在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产能过剩后,2014年多晶硅价格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反弹。2014年第一季度,国内多晶硅价格甚至飙升打破了16.5万元/吨,即使Q3季度我国多晶硅价格微幅下滑,仍没有打击行业者们对多晶硅的信心。由于全球范围内终端市场的快速增长,多晶硅巨头们也在纷纷扩产,争着分食。与往日不同的是,这一轮的多晶硅产业发展期变数明显有变数,中国多晶硅产业也注定不能多的这场复产盛宴大头。

  多晶硅行业垄断格局初现

  就国内而言,多晶硅低迷时期由于产品售价低于绝大多数企业现金成本,大量小厂关停退出,行业发生残酷而有效的洗牌。在2011-2013年上半年,欧洲光伏市场进入停顿而国内光伏市场尚处萌芽阶段,国内制造端各环节产能严重过剩。多晶硅价格步入阴跌通道,售价与生产成本倒挂,成本控制成为第一大竞争要素。国内80%以上匆忙上马的小项目一投运就成为鸡肋的无效产能,大量企业进入停产检修技改,行业整体的产能利用率极低,最低迷的时候仅4~5家企业照样开工。

  国内多晶硅行业经过大浪淘沙后,已诞生几家具备与外资抗衡的成本优势的一线梯队企业。中国早先多晶硅投资虽然大量重复低水平建设,但中间不乏有少数优秀企业注重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现场生产运行管理,通过控制原材料成本、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营运规模经济效益及简化生产工艺流程等各方面持续降本。以保利协鑫、大全新能源、特变电工等为代表的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其产能规模和成本控制水平已经在国内呈现类寡头垄断地位,技术、资金等资本要素正向优势企业进一步集聚,行业进入正向激励循环。

  在全球范围内,2013年,多晶硅产业五巨头——保利协鑫,瓦克化学(Wacker),汉姆洛克(Hemlock),OCI,以及REC——这五家多晶硅供应商生产了全球范围内大约81%的多晶硅,总产量达21.5万吨。虽然从2009年以来有多家新进入者试图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但最后多晶硅产业仍然是被集中把持在少数几个大企业手里。按地区性分布,中国在2013年多晶硅产量占有全球35%的份额;紧跟其后的是美国,24%,其次是德国和韩国,分别为23%和12%,其他地区(主要是日本)多晶硅产量贡献了6%的市场份额。而从中国2013年硅料进口主要来源:美国Hemlock,REC,韩国OCI,德国Waker,从三国的总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0%以上,也体现出这种趋势。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太阳能光伏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