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碳中和,这就是中国科技企业给的答案
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国家级绿色发展战略。当大众视野聚焦于能源、电力、钢铁制造等碳密集型产业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排放低但大有可为的科技企业。
亿欧智库撰写了《2021中国科技企业碳中和责任研究报告》,研究了科技企业在碳中和事业中的定位、发展路径以及发展潜力,阐述了中国科技企业赋能社会实现碳中和的能力与责任。
5月15日,在由中国节能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联合主办,中国节能协会碳交易产业联盟承办的“绿色责任,零碳未来——第三届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论坛”上,亿欧EqualOcean董事总经理王彬受邀出席本次论坛,并与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原参事刘燕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等领导共同启动《2021中国科技企业碳中和责任研究报告》发布仪式。
全球碳中和背景
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将为世界发展带来重大变革。
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攀升,已成为世界主要二氧化碳排放源。发达经济体虽早已开始着手碳排放控制工作,目前已能维持碳排放积累量稳定不再增长,但从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来看,发达经济体在前两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度激增,至今美国、欧盟、英国等经济体碳排放累积量仍居世界前列。
实现碳中和,不应仅看眼前,过去、未来的发展责任都应考虑在内。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是命运共同体,应共同承担碳中和责任。
2015年巴黎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中提出: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逐步实现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在此之后,英国、瑞典、法国、丹麦等国家接连公布碳中和目标与规划。中国也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科技企业碳中和责任
联合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后,大众将视野聚焦于发电、石化、钢铁冶炼等碳密集型产业,能源电力行业成为碳中和的主力军。能源系统改革、高碳产业转型等,成为碳中和事业的焦点。
但要完成以上课题,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领头者——科技企业显然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科技企业参与碳中和事业的驱动因素
科技企业相对于碳密集型产业更易实现碳中和目标,树立全行业的标杆与典范。科技企业的碳排放量较少,多属于绿色产业;即使是涉及制造、运输等环节的科技企业(其价值链上的碳排放也属于企业碳足迹),其碳排放相对于石油化工、发电、钢铁等仍属于低碳行业。
低碳社会发展需要科技企业的参与: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实现全社会碳中和的目标过程中,科技企业不应停留在自扫门前雪的层面,而是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赋能、资金支持等方式,共同推动社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此外,科技企业是最好的“潮流风向标”,其在宣传引导上有天然优势,对消费者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对大众产生积极的引导。
碳中和布局影响科技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程度已成为投资者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科技企业布局碳中和的行为对于投资者决策起到了正面的影响;未来企业碳排放将成为全球化商品流通的重要审核标准,科技企业及早布局碳中和,参与/主导标准制定,抢占先机,将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话语权;碳中和目标完成情况也会成为钳制企业海外业务发展的武器,率先完成碳中和目标的西方发达国家会以此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因此,碳中和对于科技企业,尤其是涉及制造、运输等碳排放较高的科技企业就更为重要。
科技企业对于碳中和的贡献
科技企业帮助社会减少的碳排放量是其自身碳排放量的10倍之多。以科技企业中较典型的信息与通信类企业为例,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的数据,全球信息与通信类企业年总排放量约为2.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仅占全球排放总量的 0.4%;但其为社会避免的碳排放量达20多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贡献多为减少电力、天然气等燃料消耗。
2016年全球电子可持续性倡议(GeSI)预测,到2030年,信息技术可将全球温室气体(GHG)的排放量减少20%,数字化赋能社会碳减排量为121亿二氧化碳当量。
科技企业在碳中和事业中的作用
科技企业范围广,涉及技术全面,对社会实现碳中和的成效仅从信息通信技术辅助社会的情况就可见一斑。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科技企业能做到的不止是这20%。
科技企业在碳中和事业中的作用主要集中于产业端和公众端,对其有控排、减排、正向引导等积极作用。不同类型科技企业在碳中和事业中均有不同的定位与责任。
中国科技企业碳中和责任发展现状与潜力
在研究了国内外科技企业碳中和发展情况后,亿欧智库发现:中国科技企业对于碳中和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知仍停留在初级层面,政府/学术端正在引导产业端形成碳中和意识;部分体量大的科技企业已经有推动碳中和发展的意识。
受信息披露情况的限制,亿欧智库联合妙盈科技,选择了部分A股主板上市科技企业与科技板上市科技企业分别进行碳中和发展评价,形成了碳中和发展指数模型。
A股主板上市科技企业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有所作为的多为电力、新能源技术企业。通过对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情况、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设定、能源消耗情况、产品持续性设计等60个指标做出量化评价,得出下图的A股主板上市科技企业碳中和发展指数。其中,电力、风能、光伏企业领跑A股主板上市科技企业,得分多超过及格线。
A股科创板上市科技企业因其覆盖范围窄、上市时间短,其评判指标与主板上市科技企业不同。根据环境管理、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能源消耗情况、气候变化行为、行业碳中和潜力等指标,得出如下图的A股科创板上市科技企业碳中和发展指数,其得分普遍偏低。
此外,在定性研究过程中,亿欧智库按定位将科技企业分为新兴科技企业、低碳服务企业、低碳技术企业三种类型。
新兴科技企业中多为发展前沿技术的科技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与科技创新能力,在实现自身低碳、零碳发展的同时,有能力助力其他行业增效降本。
以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为例,在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项目的过程中,商汤统筹考虑华东地区所能采用的多样化节能优化措施,进行技术优缺点评估、PUE因子测算、经济性分析,综合搭配采用各项技术,预计节约年耗电量约5000多万度。在着力自身节能减排的同时,商汤还通过自身优势结合自主发展的技术赋能其他行业。例如,通过商汤领先的AI+AR技术,凭借其自主研发的SenseMARS火星混合现实平台,可针对电力系统进行三维AR重建,从而助力电网智能巡检,推动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低碳服务企业多为涉及智慧能源、智慧发电、新能源交通运输、绿色(智慧)城市、 绿色建筑、绿色农业、资源利用等领域的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
以专注于智能包装设计与制造,提供运营服务和循环管理的Saas服务商箱箱共用为例,其将物联网技术与全行业物流包装结合,为散装液体、汽车配件、生鲜冷链、生物医药等行业定制物流包装循环服务,致力于打造低碳产业链。箱箱共用开创的“包装+服务+数据”零碳循环模式,实现了物流包装的高效循环与共享,加速了循环包装代替一次性包装的进程;其自主研发的“数智+”SaaS循环管理平台,可对包装物的使用路线进行优化和合理调度,极大地提高了包装物循环率,减少了空箱率和丢失率,在推进自身业务流程的零碳循环同时,致力于成为服务绿色物流、低碳供应链、产业低碳转型的零碳循环基础设施。
低碳技术企业多为可再生能源技术企业与储能技术提供商,也涉及为传统石化、发电、钢铁、建筑等碳密集型企业提供减碳、碳捕捉、碳利用、碳封存技术的企业,还涉及处理环境污染的环境工程类企业。
另外,国外科技企业大多已处于自身碳中和目标责任定位清晰、详细科学的路径规划以及系统性发展举措的程度。亿欧智库发现,国外互联网、通信、金融科技三类科技企业的举措较为系统与清晰。
根据对国外代表科技企业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了科技企业碳中和发展路径,并进一步总结出中国科技企业零碳能力发展模型,以供中国科技企业参考。
结语
对于实现自身碳中和与赋能社会碳中和,科技企业还有巨大的潜能亟待激发。在政府端、学术端的引导下,在其自身有意识、有规划的行动下,中国科技企业将有机会成为全球零碳发展的关键引擎。
亿欧智库在此呼吁科技企业做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先行者,发挥其天然的社会影响力、科技创新力,做低碳技术的拓荒者,发挥各自的垂直技术能力,赋能其他产业低碳发展。
时代的大潮下,“实现碳中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大势就在眼前,中国科技企业要争做新一轮绿色革命的掌舵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领航者。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何少佳。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7日立即投票>>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5立即下载>> PV Inverter太阳能逆变器主要部件应用指南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