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多晶硅,何时才能“中国制造”?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多晶硅领域的“中国制造”,都还只是一个梦想。那么,究竟何时才能打破这一局面,让全球市场上的多晶硅也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呢?

  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多晶硅“国产化”进程的大幕已经拉开。有资料显示: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多晶硅概念在国内逐渐升温,许多上市企业纷纷涉足其中。2008年底虽然遭遇经济危机,但很多企业仍然逆市扩产。而到2009年6月底,全国已有19家企业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总规划产能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吨。

  那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国内多晶硅供应仍然存在巨大缺口,需要大量进口呢? 2009年“国务院38号文”后遗症的直接体现,应该只是一面之词。回过来头再看,纵使“产能过剩”的论调有失偏颇,但彼时国内多晶硅产业重复建设的倾向确实存在,且相当严重。如若任凭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非但解决不了多晶硅的“国产化”问题,相反会造成更严重的资源、资金浪费。因为对于多数项目而言,本身就不具备核心技术,如果强行上马,产品也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除非有人愿意去做赔本的买卖。

  其实,解决光伏产业上游原材料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尴尬,力求多晶硅产品的“国产化”,这一出发点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多晶硅这一新兴产业和以往的多数传统产业并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借助国内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再加上规模制胜的策略,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但如果只将这几点简单移植于多晶硅产业,就想达到“中国制造”的效果,显然不现实。不真正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乃至创新,梦想永远都成为不了现实。不过从这一层面来看,当中国产多晶硅大量充斥国际市场之时,对于它的定义,至少可以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

  值得欣慰的是,金融危机之后,七大厂商高度垄断全球多晶硅行业的格局已经有所松动,而在这其中,以保利协鑫、赛维LDK为代表的中国厂商的身影赫然在列。但客观来讲,国内龙头厂商的迅速崛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多晶硅的“国产化”问题,要实现全球市场上的多晶硅贴上“中国智造”标签的宏伟蓝图,产业的整体进步恐怕才是最“给力”之策。

(作者系OFweek太阳能光伏网分析师siro)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太阳能光伏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