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以史为鉴,中国第一轮周期是如何结束的?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光伏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人人都不知道何时能迎来周期底部的时候,或许可以通过观察过往的光伏周期去试着探寻一些答案,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中国第一轮光伏周期里那些已经逐步被遗忘但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从1839年贝克勒尔发现光生伏特效应,到1954年全球第一个有使用价值的单晶硅光伏电池诞生,人类在将光伏发电从实验室推向应用领域的这条道路上足足走了100多年。

虽然在光伏发电原理的研究探索阶段,由于所处发展阶段的原因,中国并没有深入其中,但在光伏发电走向应用领域后中国跟上了发展节奏。

1958年,中国科学家丁守谦领导了提拉硅单晶及测试,并于1959年9月研制出我国第一颗硅单晶,不仅敲开了我国通往信息时代的大门,更是在中国播种了光伏产业的第一颗种子。从此光伏产业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在经历了几轮大周期后,最终成长为万亿级别的庞大产业,中国也成为了全球光伏产业的绝对领导者。

 01 光伏造富潮

进入21世纪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等问题,开始加大在光伏技术上的研发投入,光伏产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尤其随着南尚德北英利的成立,中国光伏产业也崭露头角,并随着欧美日等市场的快速爆发走入了快车道,光伏行业随之成为媲美IT产业的造富机器。

2005年尚德完成私有化后成为中国内地首家登录纽交所的民营企业,施正荣也成为了中国首富,此时距离尚德成立才仅有4年多时间。紧随其后,2007年6月1日,江西的彭小峰带着成立不到2年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也敲开了纽交所的大门,融资4.69亿美元,不仅成为了江西省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更是创造了当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完成的最大规模IPO纪录。一周之后英利也来了,融资3.19亿美元,创始人苗连生则在这一天成为了纽交所成立以来唯一一位在启动仪式上不打领带的企业家,他希望人们记住英利是一家中国企业。

爆棚的造富效应之下,全国掀起了光伏产业大潮,各个地方纷纷打出“打造千亿光伏产业园”或者“光伏之都”的口号到处招商引资,对光伏企业更是提供了各种极其优惠的条件,一时间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疯狂涌现,也快速崛起了一大批产业巨头,光是2005到2008年,除了尚德、英利和赛维LDK,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科技、中电光伏、昱辉阳光等也纷纷赴美上市。这里面有一些公司依然活到了现在,而且活得越来越好,也有的在后面的几波周期中被拍死在历史的沙滩上。

 02 光伏大潮涌动之下,是即将到来的历史性危机!

当时的中国光伏产业虽然面子上一副热火朝天的模样,里子却是原料进口、核心技术和设备依赖国外、终端市场在国外的三头在外尴尬局面,到处建设的光伏产能引发了对于上游产业链的抢购,尤其是原材料多晶硅

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价格从2003年底的不到25美元/kg狂飙到2008年中的接近500美元/kg,一路上扬的价格,加上光伏行业火热的市场,让中国光伏企业担心多晶硅的价格还将持续狂飙下去,为了不受制于人以及借机领先竞争对手,很多光伏企业纷纷与国外多晶硅巨头签订巨额收购合同。比如尚德就分别在2006年、2007年与两家美国多晶硅巨头签订了总额高达60多亿美元的供货合同。

2003—2009年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历史走势图

江西赛维LDK则是自己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多晶硅产能,决定斥资120亿在江西新余市马洪村投资建设一条万吨级的硅料生产线……

你采购,我自建产能,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03 危机来临

可惜的是,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遭遇重创,此前欣欣向荣的光伏产业也迎来了至暗时刻,中国光伏产业的处境则更加严峻。

2008年金融危机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了两个最直接的危机,也成为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

一是金融危机导致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减少了对光伏行业的扶持,彼时的光伏行业严重依赖政府补贴和扶持,随着政府补贴减少,光伏的需求一下子大暴跌,中国光伏产业直接面临生存危机,很多企业一下子就接不到订单了。此前很多存量订单即使没有毁约,也因为欧元大幅度贬值(当时欧洲是中国光伏企业最重要的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利润可言,很多光伏企业已经进入了无法维持的状态。

二是很多光伏企业开始遭遇此前激进扩张策略的反噬。无论是高价抢购多晶硅,还是砸巨资自建多晶硅产能,都面临了市场需求疲软后多晶硅价格暴跌的严重挑战。

2009年,多晶硅的价格从2008年的近500美元/kg急速掉到了最低20美元/kg,这样的跌幅,意味着此前签订高额采购订单的企业只能赔付巨额违约金毁约,尚德则是最典型的代表。江西赛维LDK虽然是自建产能,但同样遭遇这个问题,因为它很多采购都是在高位时下的订单。

很多企业直接就遭遇严峻的现金流问题,濒临生死境地,光伏行业也迎来了蒙眼狂奔几年后的大洗牌时刻,虽然很多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包括裁员、收缩规模、用尽办法融资等方式,以期熬过寒冬,但还是有很多企业最终倒在那一个凛冬里,据一些统计,光2009年全中国就有近3/4的光伏企业倒闭,能留下的也是苟延残喘状态。

至此,中国光伏产业完成了从2002年快速崛起到2008年迅速坠落的一轮完整周期。

 04 “金太阳工程”

金融危机的大爆发让中国光伏产业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在按下了全国光伏投资热潮暂停键的同时,也让顶层开始审视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三头在外”问题。

为了承担起一个大国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在2005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随后,国家能源局和住建部分别开展“金太阳工程”和“光伏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工程项目实施50%的初始投资补贴,搞初装补贴在带动大型光伏电站的同时也带动分布式光伏增长,中国光伏产业终于迎来了解脱困境之机。

回过头看,由于“金太阳”是中国光伏补贴的先例,各方面尚不够成熟,由于采取的是初装补贴,各种骗补贴层出不穷,甚至到后面出现了纸组件这样恶劣又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但无可否认的是,在补贴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光伏迅速破局,不仅在西藏、甘肃等地建设了大批量的光伏发电站,同时也催生了技术迭代,促进光伏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又进一步向海外市场进军。随着后续补贴转向度电补贴等更加规范和成熟的方式,中国光伏产业也逐步走出了困境。

2010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大幅增长284.6%,全球太阳能光伏安装量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820万千瓦,同比增长139%。2011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再度同比大增245.8%,意味着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彻底走出了2008年以来的这一轮周期底部,有望迎来全新的增长周期。

就在光伏人踌躇满志,正想再来一次大干快上,冲击下一波狂飙的时候,时间进入2012年,中国光伏行业又迎来了一轮全新的危机,又有很多企业将面临生死境地。

关于这个故事,我们留待下次再好好讲述。

       原文标题 : 以史为鉴,中国第一轮周期是如何结束的?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