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能源永续系列——新能源的首选太阳能

  中国太阳能的崛起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后发展国家既有劣势,也有优势。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世界“太阳能热”勃然兴趣,中国太阳能研究开发才蹒跚起步。当时“文革”浩劫仍在,专业技术人员抱羞忍辱,“位卑不忘忧国”,纷纷向政府有关部门提政策建议。“文革”一过就出书办刊,介绍国外最新动态。农村最突出的动态,是开始推广应用太阳灶;城市最突出的动态,是开始研制开发太阳能热水器,甚至把空间用的太阳能电池移到地面用。1975年在邓小平复出、刮起“右倾翻案风”的政治背景下,居然在河南安阳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太阳能利用工作经验交流大会”。此后中国几经犹豫,终于走向改革开放,太阳能发展也随之纳入政府计划,获得专项经费。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还设立课题组和研究机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产生了一些积极成果,如CPC、真空集热管、非晶硅太阳能电池、 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热发电等。

  然而这次世界太阳能热迅速退潮,因为各国普遍缺乏准备、期望过高过急,对技术困难估计不足,如美国计划1985年先造个小型太阳能示范卫星电站,1995年再造个500万kW空间太阳能电站,事实上空间太阳能电站至今仍未升空。开发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关键技术至今不能突破。而油价飙升刺激更多的国家开发新油田,反而削弱了“欧佩克”的垄断。油价一经回稳,太阳能开发热随即冷却。

  我国的研究工作马上受到影响,有些论者开始“打退堂鼓”,说既然如此,我们何苦硬拼?不如集中财力办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其它事,干脆等到外国人取得技术突破再搞引进。从纯粹经济学观点看,此论并非完全不成立。科研经费果然大幅度缩减,多数科研工作者兴趣转移,只剩下少数人在坚持。

  1992年联合国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不仅正式确认“可持续发展观”,而且制定了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我国亦在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因地置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夕能、生物有等 清洁能源”,排在第一位的太阳能,才和整个可再生新能源事业一起,重新获得发展动力。

  这次研发高潮的动力,不再仅仅着眼于油价暴涨、能源短缺,而是更加注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太阳能也不仅仅被定性为替代能源,而更主要的,是被定性为清洁能源。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呈重力加速度发展,步伐越来越快,能源需求急剧增大。庞大的中国需求,直接刺激了国际市场油价飞涨;而化石能源的巨大消耗,又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碳排放。于是国外非议越来越多,减排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学界早就意识到,美式消费主导型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却又无力阻止美式现代化的来临,唯一的出路,就是开发新能源。

  无论是太阳能还是其它新能源的发展,都必须吸引企业界积极参与。如价格过高,政府要么进行财政补贴,要么推行优惠政策。尽管企业普遍认为政府支持不够,太阳能光伏产业已渐成气候。

  成就新能源首选

  太阳能的最佳利用,需以硅为媒介。硅作为一种特殊的非金属元素,仅次于氧,是自然界第二丰富的元素。它与氧化合成硅石,是沙子的主要成分,海南环岛远处不在。硅石晶体具有众多变种,如石英、柯石英、方石英、超石英等,几乎个个用途广泛。阳光照射到硅石上,产生强烈的电流,可直接用于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叫做“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和相关的生产设备制造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太阳能光伏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