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峰VS李河君:谁是太阳能光伏业的乔布斯?
李河君说:“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非常艰难,也算是一个奇迹。”虽然水电工程向来有“印钞机”之称,但激烈的竞争促使他寻找多元化发展之路。
2006年,李河君当选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他在尚德公司创始人施正荣等会员中了解到,当时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为每度三四元,但2009年便降至一元左右。“所以我判断,也许最多三四年,太阳能发电成本就可以降到核电、火电的五六毛钱成本,这是一个重大机遇。”
李河君对太阳能的巨大潜力深信不疑。“如果把中国20%的建筑物装上太阳能薄膜,其发电量可达1000GW,相当于目前中国所有的电力装机量。
在北京总部,汉能集团计划将三栋办公楼装上太阳能薄膜,发电量足够整座楼全天候使用。这种被称为BIVP(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日益受到学界认可,目前是汉能光伏业务的主攻方向。
“以前很多中小企业尝试做‘薄膜’发电,都纷纷失败,原因是没有规模。汉能到2011年底,总计大概启动240亿元投资,产能预计可达到200万千瓦,应该说初具规模。”李河君说。
力推光伏“全产业链”
2011年,占中国光伏出口市场近70%的欧洲遭遇债务危机,第二大市场日本遭遇地震,美国、印度等国家又相继向中国光伏发起“双反”调查,使得中国光伏企业遭遇“寒冬”。不少人建议李河君“求稳”,不要快速扩张,而这位广东商人依然选择了坚持。
李河君认为,太阳能是以科技为导向的行业,“光做中游是不行的,战略风险非常大,所以汉能选择做‘全产业链’,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只有上游掌握高端设备制造,中游生产太阳电池能板,下游发电,才能整合产业链。”
他的自信源于一种行业趋势:在成本高、规模小的多晶硅产品遭受重创的同时,具备规模优势、采用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的薄膜太阳能企业正持续扩张。李河君说,太阳能产业的特色就是“高(科技),大(规模),全(产业链)”。
近年来,汉能集团全力研发,掌握了太阳能薄膜电池、柔性电池的核心技术,从原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池片生产到太阳能电站建设,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
据分析,中国光伏企业正设法延长产业链条,通过产业垂直一体化发展,获取电站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同时也为自身的组件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以此突破产能过剩的困局。
按照这一思路,李河君陆续推出了不少“大手笔”。2011年6月,汉能四川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建成,一期产能为300兆瓦。5个月后,该公司位于广东河源的生产基地也正式投产。今年3月,第七条生产线即海南汉能硅基薄膜太阳能基地投产运营。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7日立即投票>>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5立即下载>> PV Inverter太阳能逆变器主要部件应用指南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