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舌尖上的光伏——初露峥嵘的光伏农业

  农业和光伏“联姻”,建立了“棚内种菜、棚顶发电”的新模式。以日光温室为例,其顶部安装120块电池板的日发电量可满足大棚卷帘机械、湿帘风机降温系统、水肥一体化、二氧化碳发生器、植物生长灯等各种生产设备的用电需求,剩余电量可直接通过并网系统并入电网。

  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太阳能光伏生态大棚电站的模式划定为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享受国家财政补贴,光伏农业大棚的应用在我国日渐兴起。在2014年国家能源局14 GW的光伏发电目标提出以后,大规模的光伏发电应用也正式随之提上议程。然而,随之而来的缺地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光伏农业大棚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就近农民的就业问题,还对农业有高效规模化示范作用。观光旅游和生态农业一体化更是让旅游结合构建观光农业,与社区农产品需求结合,构建社区农场,与市民体验结合构建开心农场等集高效种植、农业科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下项目。

  2014年4月,由青岛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栽培,即墨普东华盛太阳能农庄的光伏大棚茶叶首次进入春茶采摘期,成为国内首批成功在光伏大棚中生长收获的“光伏茶”。这种采用“阴阳光伏大棚”技术,为太空茶品种提供了适度温和的光照,头茬三两三春茶叫价8000元,还供不应求。

  “渔光互补”:潜伏在太阳能板下的“虾兵蟹将”

  对于占地较广的大型光伏电站而言,日照时间长且拥有大片廉价荒漠化土地的西部地区无疑是第一选择。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远离负荷中心,因此部分地区光伏电站的弃光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而在东部地区发展光伏电站,虽然不愁并网,但稀缺的土地资源成为制约大型光伏电站发展绕不过去的坎。针对这种情况,中电投集团首创“渔光互补”模式光伏电站,使以江南水乡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大规模发展光伏电站成为可能。

  到底何为“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所谓“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就是利用江南地区丰富的鱼塘资源及芦苇荡滩来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模式,并具有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潜力。

  “渔光互补”模式在中国江苏已成规模。这种模式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对全国土地综合利用与新能源产业结合发展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江苏建湖“渔光互补”光伏电站

  建湖一期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规模为20兆瓦,占地约46.67万平方米,总投资2.39亿元。项目于2011年10月15日开工建设,12月29日并网发电。建湖二期10兆瓦、三期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占地约51.33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两个项目同时于2013年4月1日开工,7月10日投产并网发电。

  在沙家浜的江苏省常熟现代渔业产业园核心区,有240亩鱼塘中矗立着上万根水泥柱子,架起4万多块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板遮蔽的鱼塘里,则“潜伏”着大闸蟹、龙虾、中华鳖、塘鳢鱼、澳洲小青龙等特种水产。这是国内首个“渔光互补”项目,综合利用土地、太阳能等资源,实现“多赢”。

  

    位于沙家浜的江苏省常熟现代渔业产业园区的光伏渔光互补项目

  

  中立辉腾渔光互补项目近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太阳能光伏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