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场馆创下了哪些“绿色之最”?
2015年7月31日,经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投票决定,北京凭借其自身优势在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赢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由此,北京也成为全球唯一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转眼间,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五周年纪念日已至。
在北京冬奥会筹办的五年当中,北京冬奥组委所有场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都落实“绿色办奥”理念,所有新建场馆都采用了高标准的绿色设计和施工工艺,通过科技创新、技术革新等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目前,多个冬奥会场馆建设正有序进行并陆续进入冲刺阶段,始终贯彻并坚持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放在重要位置。
实现“水冰转换”,碳排放几乎为零
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已经整体亮相,它还有一个别称叫“冰丝带”,这里是2022年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场馆,它与相邻的鸟巢、水立方相互映衬,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除了建筑设计独具匠心,“冰丝带”的节能环保模式也敢于创新。场馆将率先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方式制冰,碳排放趋近于零。这项技术不仅能够为比赛提供一个温度高度均衡的冰面,同时相比传统的制冰制冷技术能节省能耗20%以上,甚至达到30%。
场馆还有一套智能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它能够把制冷系统产生的废热用于整个场馆的除湿,场馆修冰的热水和场馆生活热水。在全冰面的情况下,仅制冷部分每年最少能节省200万度的电能,如果把热回收都考虑进来,场馆制冰接近零碳排放。
此外,本届冬奥会还大量利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现有场馆,实现冬季、夏季项目场地转换功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冬奥会期间会变为“冰立方”,成为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
为实现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办奥理念,国家游泳中心提出“水冰转换”方案,通过支撑体系和移动式制冰系统,完成“水立方”到“冰立方”的功能转换,从而实现一个场馆可举办水上、冰上两种类型的比赛。
然而水冰转换的变化背后,却是场地结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多方面的定向科研攻关,以保证泳池抽水后铺换为冰面,温度场变化的情况下,场地依然稳定。相关人员表示,对现有场馆的改造,将大大减少投资,“水冰转换”用相对小的代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赛理念。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OFweek 2025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大会
推荐专题
-
6 光伏冬天里的春天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