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一生的故事:用30年,走完一个世纪的路
4
碳中和背后的技术升级
从技术的角度讲,想要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其实很直白,无非四个字:减排,吸收。
减排不难理解,就是从生产阶段降低被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碳总量,核心要素是能源转型。
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高排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能源结构过于依赖化石燃料。这就决定了,想要实现碳中和,我国就必须大幅调整能源结构,以风光水核,甚至是生物质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其本质,是一次属于能源产业的,不可避免的全面升级。
图源见上[13]
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估算,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约35.5亿千瓦光伏资源量,目前我国光伏装机量规模约为2.1亿千瓦,为满足2060年光伏装机容量需求,供给至少需增长为当前的17倍。2021年400余家风能企业代表联合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提出,到2030年风电装机至少达到8亿千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所数据,我国当前风电装机容量约2.5亿千瓦,若2060年风能装机量按30亿千瓦算,是当前风能装机容量的12倍。
碳吸收则比较复杂,包括植树造林、土壤固碳、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封存(BECCS)以及直接空气碳捕获(DAC)等一系列多样化的技术手段。
这一路线看起来很美,但也远比减排要困难得多。首先是目前的碳捕捉与碳封存技术并不成熟,能投入使用的也存在较大成本问题。植树尽管执行很简单,但见效周期长且会加剧土地资源的紧张。同时植树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复杂,绝非简单的“越多越好”。
图丨放大灯团队整理
而要实现产业升级,资本的参与必不可少。
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测算,在我国实现碳排放目标过程中,若以实现2℃目标为导向转型路径,2020~2050 年能源系统需新增投资约 100 万亿元,约为每年GDP的1.5%~2.0%;若以实现1.5℃目标为导向转型路径,需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可以说,碳中和是产业升级的机会,同样也是风险投资的机会。
“碳中和”的大潮已经来临,其必将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挑战也有,困难也多,但这同样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再一次产业升级的巨大机会。如何转型低碳发展路线是产业要回答的问题,如何寻找下一个风口是投资者要回答的问题。
但归根结底,碳中和的本质是气候问题,而气候问题关乎的,终究是全人类的命运。这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减排之路,才刚刚开始。
References:
[1] 财联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第一财经.2021.07.16
[2]国泰君安:新挑战新机遇,化工低碳转型.2021.06.08
[3] 东北证券:“碳中和”影响深远,建筑建材行业望飞龙乘云.2021.04.11
[4] 丁仲礼: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科学大院.2021.07.07
[5] Hector Pollitt:分析: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可使中国“更富足”.CarbonBrief.2020.09.29
[6] 国泰君安:系统性变革下的零碳之路.2021.06.16
[7] 华宝证券:全国碳交易市场将至,从海内外经验看未来发展趋势.2021.05.07
[8] 郑青亭:比尔·盖茨豪掷20亿美元投资清洁能源!每年花700万美元抵消个人碳足迹.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3.03
[9] 平安证券:碳市场和碳交易——市场化推动绿色产业的重要手段.2021.05.23
[10] 东方证券:走向碳中和系列:从地方试点经验看未来碳交易市场特征.2021.04.08
[11] 华西证券: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前世今生,中国可汲取的教训与面临的挑战.2021.03.19
[12] 段思瑶、李硕:新能源积分涨价10倍,“特斯拉们”如何兑现巨额红利?.每日经济新闻.2021.05.18
[13] 中信证券:全国碳市场扬帆起航,绿色化转型箭在弦上.2021.03.24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7日立即投票>>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5立即下载>> PV Inverter太阳能逆变器主要部件应用指南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